佛山两岁的小悦悦被汽车撞倒,鲜血淋漓地躺在地上,期间18名路人从身边经过,竟无一人出手相救,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而此后不久,在我们梧州山城,一名82岁的孤寡老人在家摔伤后,多名邻居帮忙扶起,一名与老人素不相识的餐馆老板“没想太多”就跑上三楼,把老人背下楼,并屈膝把老人放到医院救护车的担架上。餐馆老板的热心肠,多少冲淡了18个路人的冷漠所带来的悲情,有力地向人们展示着:在我们身边,好人还是有的,出手助人者还大有人在。
“人与人之间少一点猜忌,助人就不会迟疑了。”这位做了好事坚持不肯留名的餐馆老板说得好。本来,助人为乐、救死扶伤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然而,就因为一两起“彭宇案”,“助人反遭冤枉”的负面影响又被无限放大,一些人更借此发出“好心人不会有好报”的歪理,令大家止住了救人的脚步,缓慢或放弃了助人的理念和行动。
生活中,谁都不可避免地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因此,相互扶助就成了传承了几千年的人类社会最简单和朴素的美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名言,当时成为了许多人行动的指南,雷锋就是这样的典范和榜样。现代社会中,尽管“物欲横流”使得一部分人变得利欲熏心,利益至上,但从我们身边这位在老人急需救助之时,甘当无名担架员的餐馆老板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一美德的传承与发扬光大。希望他的行动,能唤醒我们对良知的重新认识,重拾渐行渐远的救死扶伤、扶危救困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