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自1982年,港商崔福明在梧州以校办加工厂的形式开设第一间宝石加工厂,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由此正式诞生。经过29年的发展,如今的梧州以占据世界人工宝石总产量80%和占全中国总产量90%的产业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加工和交易集散地,“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美名饮誉天下。
与此同时,梧州人工宝石,这个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产业正在遭遇“成长的烦恼”:金融危机对产业的负面影响仍未消散,产品低档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核心竞争力低下,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宝石产业链条亟待延长。
有识之士指出,要真正做大做强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就必须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
品牌-产业升级必打牌
“去哪家店看呢?这一家家店铺和产品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这是记者日前在梧州宝石城采访时听到的一句话———站在宝石城入口处的店铺分布图旁,面对众多的宝石店铺,几名外地游客一脸茫然,不知如何选购。
事实上,他们这一句简单的话语却透露了梧州人工宝石产业面临的一个不争事实,即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整个产业仍过多依赖低成本驱动的商业模式,没有上升到品牌创意、产品核心技术设计层面。
“一流企业做品牌、二流企业做市场、三流企业做产品。”有业内人士指出,梧州人工宝石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在精深加工上下工夫,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在整个产业中的话语权,实现以品牌战略推动企业和产业壮大的良性发展。
【发展态势】
金融危机成拐点
产业升级势必行
自2008年开始,一场自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如同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迅速波及全球范围。即使远隔万里,梧州依然能够感受到海啸的巨大威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严重依赖出口的梧州人工宝石产业明显受到金融危机的强烈打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出口订单大幅减少。为了尽快出货,不少难以承受压力的经营者低价卖货,行业内出现了相互压价的现象,一些人在宝石城门口抢截外地客商,有的干脆“金盆洗手”———撤离宝石市场转向其他行业发展。
据业内人士粗略估计,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梧州人工宝石从业者中,约有三到五成的人选择了转行,从业人员从最高峰的十几万人锐减到四五万人,曾经处处萦绕在梧州市民耳边的磨石声突然沉寂了下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和自律准则,由价格混乱、赊账交易等引发的不公平竞争,已经严重影响了人工宝石市场的良性发展。
“那时候的情况,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那就是‘哀鸿遍野’。”谈起当年的困难,梧州市宝石商会常务副会长、梧州东方红宝石有限公司董事长梁苏佳深有感慨,“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以对外出口为主的诸多宝石企业而言,外国客商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的订单就犹如救命稻草,有则活、无则危。在那时,若能接到一份外国订单,要高兴好几天。”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场金融危机尽管影响了梧州宝石产业的正常发展步伐,但对于整个产业的长远持续健康发展来说,它也是一笔必须交纳的“学费”,这一点已被业内人士普遍认同。
“金融危机对于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好比一把双刃剑,它促使整个产业重新洗牌,一些适应不了竞争的经营者被迫离开,一些有竞争力的经营者则存活下来,且逐渐意识到过去那种单一的生产和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梧州市珠宝首饰研究所所长、五洲宝石学校校长覃斌荣将金融危机对宝石业界的影响称之为“副作用中的好作用”。正是从金融危机的惨痛经历中,越来越多的梧州宝石人开始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以图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得一杯羹。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少业内人士承认,金融危机给他们上了一堂课。金融危机后,他们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企业发展方向和产品结构,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或正在着手走精细加工之路,涉足首饰镶嵌成为他们由“红海市场”迈入“蓝海市场”的实质性一步,行业正踏上披风戴雨的转型升级之途。
【尴尬现状】
谨小慎微探市场
品牌缺失成软肋
从去年开始,梧州人工宝石产业渐渐出现了新的转机,这主要体现在国外的订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市场上的人工宝石价格也相应得到提高,更为可喜的是,整个人工宝石行业已初步形成了以质取胜的行业竞争态势。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谨小慎微的梧州宝石人依然对这个新兴产业的不足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不少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后危机时代”的梧州人工宝石业远还没到可以潇洒地与危机说拜拜的时候。
“现在说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还为时过早。”被问及对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现状的看法,覃斌荣如是说。
覃斌荣进一步分析说,人工宝石还不是终端产品,而是为下游产业———珠宝首饰业、服装业等提供原料,其发展直接受下游产业发展状况决定。在消费领域,珠宝首饰和服装属于享受型商品,而非生活必需品。迫于低迷的经济形势,消费者只能减少一部分生活支出,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享受型消费自然首当其冲。同样的道理,在经济复苏时期,消费者也只会在生活必需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会去消费珠宝首饰产品,所以宝石产业的全面复苏仍需时日。
下雪天不冷,融雪时才最冷。这一点,从业者深有体会。
梁苏佳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后,人工宝石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人工成本也上升了20%左右,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通胀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挤压,人工宝石的利润空间实际上正在缩小。
“如果说在金融危机的时候,订单对我们来说好比救命稻草的话,那么现在,订单于我们而言则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梁苏佳透露,虽然利润被逼到“顶住天花板”,但为了企业的政策运转,公司咬紧牙关也要照常开工。“现在虽是微利经营,但也不能让机器停下来,因为如果现在就选择不接单停产,那工人全部会跑掉,整个企业都会瘫痪。”
陷入尴尬境地的并不止东方红一家企业,记者调查发现,虽然大规模的倒闭潮自金融危机后并未在梧州人工宝石业中出现,但减产已成为不少从业者无奈的选择。一些入行较早、资金较为雄厚的经营者转而将大笔资金投入房地产业。
在整个产业步出低谷而慢慢恢复元气的大环境下,为什么还会出现从业者感叹日子比金融危机更难过的现象?对此,业界有着共同的认识,那就是———与金融危机时期一样,桎梏梧州人工宝石业的业态,即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低、生产加工分散、产业实力羸弱等现状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挖掘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产业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的缺失。
【原因深究】
“蚊型”作坊多掣肘
企业创新欠动力
多年前,可口可乐前总裁罗伯特有一句名言:“如果可口可乐全球工厂一夜间烧光,公司仅凭‘可口可乐’招牌就可以吸引大量投资,并在短期内恢复元气。”品牌的巨大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以及文化价值等所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这种评价和认知在行业遭遇诸如金融危机等经济波动时,对消费者购买决策的促成作用就愈加凸显出来。
要说明这一道理非常简单,就拿让梧州宝石人“羡慕嫉妒恨”的施华洛世奇(SWAROVSKI)作为例子:在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2009年,施华洛世奇作为全球最大的切割人造水晶制造商,销售业绩不降反升,而且还在大陆一二线城市新开了30多家专柜。为什么这个被一些梧州宝石人笑称为生产“廉价玻璃制品”的企业,年销售额竟然达到了令人惊叹的20亿欧元?究其原因,是因为施华洛世奇的产品因其独特的设计和精致的文化,已经被世界各地消费者认定为优质、璀璨夺目和高度精确的化身,已具备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
反观我们梧州人工宝石业,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人工宝石产品已经在花色品种、产品数量、产品规格、适用范围等方面牢牢地树立了“世界人工宝石之都”的行业地位,但中低档次的产品仍占主导地位,具有自己专利、商标的产品少,在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状况导致了人工宝石产品难以在国际高端市场上进行有力的竞争。
作为第一代从业者,梁苏佳认为,造成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缺乏品牌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整个宝石业多为“蚊型”式的小作坊生产经营模式,普遍缺乏打造品牌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第二,目前宝石从业者的主力军大都是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入行的,这批已届中年的从业者受文化素质和既有经验的局限,往往习惯沿袭旧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导致企业创新乏力。
“从现今的技术普及程度来看,人工宝石或者说作为其下游产品的珠宝首饰不属于高精尖技术产品。那么,区别你和其他产品的差异主要是什么?是独具特色的设计、产品文化和能给消费者心理上带来的增值,也就是我们说的品牌!”覃斌荣认为,一个品牌的打造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这关键要看位于企业主导地位的企业家如何表现。
事实上,为适应世界珠宝首饰市场发展的新趋势,一些有开拓精神的宝石企业家已经先行一步开始进行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及销售方式的自我调整,寻找新的发展道路。据统计,在全市的750多家从事宝石业的企业中,已有50家企业掌握珠宝镶嵌深加工的技术,宝石界还注册了“黎蒙”、“鸿利”等宝石产品商标70多个,其中,“黎蒙”商标在去年还获得了广西著名商标认定,这些商标注册企业已尝到了打造品牌给他们带来的甜头。
“‘黎蒙’这个品牌商标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可观的销售业绩,更重要的是率先在梧州人工宝石业中找到了一条使企业走上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梧州市旺发新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蒙英告诉记者。
据介绍,1990年,蒙英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创办伊始,思想开放的她就意识到,梧州虽然是世界最大的人工宝石加工基地,但一直处在宝石半成品加工低水平运作的状态。为此,蒙英率先在梧州人工宝石行业里开展银饰品铸造、镶嵌等深加工业务,并注册了“黎蒙”商标,引领行业走上品牌经营的道路。
【前路展望】
延伸宝石产业链
关键实现“集团化”
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一定要走规范化、品牌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子,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梧州人工宝石产业自有品牌少,在全国和国际上真正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更是寥寥无几。
鉴于这一现实,不少有识之士指出,要巩固梧州“人工宝石之都”的地位,就必须重视品牌的建设与运作,打造自有的知名宝石品牌,只有这样,方能迎接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
“第一要做的,是要将单一的人工宝石加工产业链进行有效的延伸,向宝石镶嵌和首饰加工等深加工方向发展。”覃斌荣认为,由于梧州绝大部分宝石都是加工型的半成品,附加值不高,因此梧州人工宝石产业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环节,而整个产业链利润空间的80%却分布于宝石镶嵌和首饰加工等中下游环节,因此必须在巩固“人工宝石之都”的同时,想方设法往“珠宝首饰之都”方向发展,通过打造一批在行内叫得响的珠宝首饰知名品牌来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针对从事生产加工的绝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经济总量低、效益差的特点,梧州市宝石商会永远名誉会长黄国强说,梧州人工宝石产业要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就必须走品牌化的发展路子,而要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是一条必由之路。
“集团化的好处是:一方面,集团化可以将整个行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强化自我的力量,提高梧州人工宝石产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集团化利于整合行业资源,通过从原材料生产到市场销售各个环节的合理分工合作,可以减少企业间的相互拆台和重复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共同利益。”黄国强认为,目前,梧州的人工宝石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蚊型”企业,集团化的操作对于众多单体实力不济而又有打品牌冲动、意图做大做强的宝石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突破口。
“作为梧州的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人工宝石产业具备了打造区域品牌的各种必要条件。”梧州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主任李旭轩副教授建议,梧州人工宝石业可以往区域品牌方向发展,以集群效益打响梧州人工宝石产业的整体品牌知名度。
区域品牌,特指某个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它象征着该产业集群的历史与现状,是区域产业集群的代表;同时,区域品牌也是一个识别系统,由区域(地名)和产业(产品)名称为核心构成,它在法律上表现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
在李旭轩看来,人工宝石产业打造区域品牌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梧州人工宝石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甚至“蚊型”企业,由于综合实力有限,往往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发挥潜力,而“区域品牌”刚好可以为他们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另一方面,建立区域品牌,相当于为区域内的企业建立了一个区域形象平台,随着区域品牌的发展,区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品牌形象价值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使区域内的所有企业都从中受益,可以起到整合产业资源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作用。
实际上,依托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为基础打造区域品牌在我国早已有成功的先例,如金华火腿、义乌小商品、安溪茶叶、佛山陶瓷、顺德家电等,已成为区域品牌的典型代表。
业内人士建议,为打造“梧州人工宝石”这个区域品牌,可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为梧州人工宝石设计申请一个集体商标,由行业协会建立的认证机构设置严格的审核批准,只有行业协会企业成员单位生产出的符合标准的产品才能打上“梧州人工宝石”的标志,统一对外销售和宣传;另一方面,在打响区域品牌的同时,各生产企业也可以自创品牌,根据自己的产品特点细分市场和目标消费者,达到整个行业和个体企业利益的双赢。
有识之士提醒,根据先行地区的经验,打造区域品牌不是单个企业和产品的事情,而是产业集群和地方政府共同的事情,特别需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持续推动以及强有力的行业协会的支撑,避免出现区域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各自为政,竞争大于合作,内耗严重等不利于区域品牌情况的发生。
梧州市旺发新工艺品有限公司出品的宝石饰品璀璨夺目。
10月20日,一名印度宝石商人在梧州宝石城选购人工宝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