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让人大饱眼福

牛哥剧《二女争夫》演出单位藤县文化馆。 麦朝枢 摄

梧州市非梧州文化遗产苍梧县麒麟舞、鹿儿戏专场。

梧州市非梧州文化遗产粤剧折子戏专场。
梧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在岁月的长河中,梧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市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更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它们的存在丰富着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07年,经过普查、整理和申报,市政府公布了我市第一批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和市旅游局共同主办的第八届梧州国际宝石节文化系列演出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从10月27日开始,一连几天,在我市的市政广场、旅游嘉年华舞台等地点热闹上演,粤剧折子戏、麒麟舞、鹿儿戏、牛歌戏、牛娘剧等具有深厚“梧州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演出轮番登台。精彩的演出,集中展现了我市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梧州的市民以及前来参加宝石盛会的嘉宾大饱眼福。
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为世界各国所倡导。将入选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群众艺术类表演同时集中起来进行专场展演,这是梧州市注重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体现,而这也恰恰是今年文艺表演最大的亮点。
我市“非遗”精彩亮相
此次宝石节期间,包括梧州粤剧折子戏、苍梧麒麟白马舞(鹿儿戏)、藤县牛哥戏、岑溪牛娘剧、蒙山山歌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亮相,又一次使群众艺术类的梧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交流展示。
“今年再次在梧州举办的国际盛会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出发点举办文化展演,可谓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又一次大聚会。”主办方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参加展演的很多剧种都保持了原生态的文化形态,参加演出的很多演员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渔民,他们是真正在市民身边‘唱大戏’的人。而且,由于这些演出均不设门票,也令许多慕名前来观看的市民满心欢喜。
藤县文化馆副馆长江欣今年率领牛歌戏演出团队进行表演。她说,今年藤县更为注重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文化馆精心准备了节目,演出阵容也比去年强大多了,达到20多人。“为了在属于我们的两个小时演出时间内让观众看得尽兴,我们还特意创作了折子戏《二女争夫》。”江欣说。
为体现“梧州文化盛会,梧州市民节日”的特色,让更多的群众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本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期间,展演设四个分会场,分别为市政广场小舞台、潘塘公园、鸳江丽港舞台、旅游嘉年华舞台,参加展演的表演队伍轮流到各分会场演出。因此,市民在宝石节期间几乎天天都能欣赏到精彩纷呈的演出。
本土戏剧令观众陶醉
以往的宝石节,让很多市民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旅游美食嘉年华和宝石节主题晚会,但是,通过近几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的采访,记者看到了在品美食、看明星、逛展会的同时,梧州传统艺术所散发出的神韵,也同样能让许多对艺术情有独钟的市民陶醉其中。
美轮美奂、余味悠长的梧州粤剧折子戏;清亮纯净、朗朗上口、随口成歌的蒙山山歌;古朴欢快、风趣幽默的岑溪牛娘剧;动作细腻、表演生动的苍梧麒麟舞(鹿儿戏);纯真朴实、土而不俗的藤县牛哥戏……每场演出,台上演员的表演都能让台下的观众看得目不暇接、听得如痴如醉。演到精彩之处,观众席中还不时爆发出阵阵会意的笑声。
很多因为宝石节来梧州旅游参观的外地游客,也对这种梧州传统文化表演形式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旅游嘉年华的主舞台后面,经常可以看到有好奇的观众来后台一探究竟。“粤剧演员的头饰真好看,我想戴一下试试,可以吗?”北京游客苏瑾对市粤剧团一位演员头上的头饰很感兴趣,因为它与京剧演员的头饰不同。试戴过之后,这位并不懂粤语的“戏迷”还特意用手机录下演员表演的全过程,并表示要带回家留以后慢慢观赏。
丰富多彩的展示活动不仅让戏迷们过足戏瘾,很多平时甚少看梧州本土戏剧的市民观看表演后也神情激动,对表演赞不绝口。市民谢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看了藤县、蒙山等地的戏剧表演,感觉很新鲜,甚至看过以后让他有想花时间去这些民间剧种发源地采风的冲动。“这样的表演能在梧州市区举行,真的很难得。如果以后每年都组织几次这样的展示活动,我们的精神生活就更充实了。”看完一场后,谢源还特意找到了主办方,咨询在哪里可以买到相关的音像制品,他要拿回去给无缘来现场观看的家人和朋友分享。
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要求把梧州建设成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这让我市意识到文化旅游业将是极具潜力的新兴产业,因此,我市一直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上寻找突破口。
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举办,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可谓一次全新的尝试。
宝石节期间,将丰富多彩的“非遗”展演活动搬到旅游嘉年华的舞台上,使得游客在了解梧州美食、旅游的同时,还能欣赏到传统的戏剧。市民在观看的过程中也能够亲身体验、感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体验感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从而在全市形成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市文化和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这样的展演形式,对梧州市文化产业将起助推作用。我们要通过此次节会,挖掘、培育新演员,今后还要根据观众的喜好推出形式多样的新作品,加速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向产业的转变。”市粤剧团团长副霍雄光这样理解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意义。
“将所有梧州的特色文化同时在这次宝石节期间呈现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宾朋,本身就可以提高梧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让大家知道,在梧州,发光的除了宝石,还有传统戏剧。”苍梧麒麟舞的一位演员在接受采访时感慨道。
相关链接——梧州“非遗”知多少
截至2010年5月,梧州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龙母诞、龟苓膏、牛娘剧、舞狮技艺、抢花炮、六堡茶制作技艺、木犀舞、鲤鱼舞、鹿儿戏、水上民歌、木偶戏、牛歌戏、蒙山话山歌、蒙山瑶歌、麒麟白马舞、火碗舞、金鸡舞、下俚歌、竹芒编手工技艺、八音、盘王舞、香龙舞、采茶歌、乞巧节、同心米粉制作工艺、瑶族婚嫁和青山庙会。
下面介绍部分参加展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牛娘剧
牛娘剧亦称牛戏、地戏或长衫戏,是在岑溪民间歌舞“舞春牛”基础上衍变而成,解放以后定名为牛娘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说、有唱、有戏,娱乐性很强,深受当地农民喜爱。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牛歌戏
牛歌戏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平南地区),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的著名剧种。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
蒙山山歌
蒙山山歌大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出现,其发展与岭南文化基本同步。这种歌曲是蒙山的劳动人民在开山劳作、伐薪割草、种地放牧、赶圩(集)路遇即兴所唱,故普遍称之为山歌。蒙山山歌在初唐已具雏形,至中唐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蒙山山歌源于生活,源于地缘。古代的蒙山山高路遥,且交通闭塞,故传递信息、相互交流都必须高声叫喊、引吭长啸,抑扬顿挫遂而成歌。其歌词结构一般为七言四句体,押腰脚韵,歌词的韵律服从蒙山话读音规律。
麒麟白马舞
麒麟白马舞取材自唐代封开人莫宣卿赴京赶考高中状元、衣锦还乡的故事。麒麟白马舞由一男一女分别扮成状元、状元夫人,分别骑着白马、麒麟,前面各有童子引路,后有两人撑罗伞、两人提花灯,随锣鼓节奏穿插起舞,表现了状元省亲的欢乐热闹和状元郎与夫人之间坚如磐石的爱情。舞蹈动作多变,气氛热烈,象征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