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经过桂江一桥时,看到一位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在行车道上缓慢前行。来往车辆就在他身旁呼啸而过,非常危险。他为什么不走人行道呢?一问之下才发现,原来桂江一桥人行道两头都有台阶,残疾轮椅根本上不去。
残疾人被迫从行车道过桥折射出的是我市公共无障碍设施的障碍之痛。一方面,因为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备;另一方面,对无障碍设施轻管理现象比较突出,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无障碍设施配套欠缺
对于中度肢残的小辛来说,最怕的就是没有斜坡的人行道。像桂江一桥,两级台阶就把坐轮椅的残疾人拒之路外。他说,对普通人来说,那只是小小的阶梯,而对于残疾人,那就是一道坎。
因为过鸳江大桥要先上一段台阶,残疾人行走不便。所以,一直以来,下肢残疾人员大都是通过桂江一桥往来河东与河西。今年上半年,桂江一桥经加固和拓宽改造后,人行道两头增加了两级台阶,如此一来残疾人行走的这条桥梁通道也被阻断了。
市市政工程处有关工作人员说,桥梁的规划设计是由自治区相关规划设计部门完成的,增加台阶的原意是为了防止摩托车、三轮车等车辆驶上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也有市民认为,残疾人一般比较少出门,一些路段人行道不设斜坡影响不大。
市市政设计院负责人表示,我国目前对无障碍公共设施建设并没有具体的硬性规定,我市对市政公共设施的设计建设是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适当考虑无障碍设施。到目前为止,我市共修建有方便盲人行走的盲道6.4万多米和90多个残疾人专用公共厕所,主要集中在主干道,数量远远不够。而城市道路的缘石坡道设置,公共建筑的楼梯、扶手、轮椅座等无障碍设施的规划建设则很少甚至基本没有。
据了解,我市共有22.4万残疾人,其中肢残人员占37%。市残联副理事长黄利说,肢体、视力或言语类残疾人员一般只是在肢体行动、听说能力上有障碍,智力、思维等方面是正常的,他们同样经常参与各种社会交往和沟通活动,使用社会公共设施的频率亦比较频繁。但因为现有的城市道路、公共场所缺少配套的无障碍设施,让他们处于十分尴尬的境遇。
无障碍设施未尽其用
而让残疾人更感难堪的是,一些无障碍设施中看不中用,或因为设置不科学,使用不便,或因为被占做他用,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一个残疾人,老周在外出时,总会特别留意城市道路、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的无障碍设施,但很多时候他都是失望而归。“很多地方的人行通道,没有设置斜坡,不要说轮椅了,就连婴儿车上下都很不方便,还有路边的公厕,有的没有残疾人专用,有的就算有也被锁住了。”老周一一列举。
记者走访市区多条道路发现,人行道上的盲道设置不够科学,破损后没有及时维修,以及被占用现象相当普遍。在新兴一、二、三路,部分盲道并不连贯衔接,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断口,断口处多是酒店、商店的门口,不时有车辆经过;在新兴一路、蝶山一路、西环路等路段,盲道被小摊小贩霸占的情况尤其普遍。另外,一些汽车肆意停在盲道上,甚至把整个人行道占满,正常人尚且要绕行,更何况是盲人。
记者调查发现,我市两年前实施的城乡容貌标准中要求,市区各类公共场所应合理配置无障碍设施。但在实际操作中,因施工人员素质不高和验收环节疏忽等原因,无障碍设施常常被打折扣,造成不规范、不标准现象,再加上使用过程中有关部门不重视管理,使得无障碍设施的利用率不高。
相关链接:
无障碍设施是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孕妇、儿童等社会成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工程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路)、电(楼)梯、平台、房间、洗手间(厕所)、席位、盲文标识和音响提示以及通讯,信息交流等其他相关生活的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