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分类垃圾桶静静地“候”在骑楼城的一个角落里的,鲜有“生意”上门。蒙绍松 摄
目前,众多的市民还是普遍习惯于把垃圾一股脑向传统垃圾桶投递。蒙绍松 摄
今年11月,梧州市政府以“清洁绿色环保宣传月”为主题,围绕“垃圾分类、循环经济、绿色环保”的内容,在南中社区推广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从试点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垃圾分类回收”遇到了许多难题:垃圾分类回收宣传难度大,部分市民反应冷淡,认为是在“做秀”;垃圾分类回收后的处理环节衔接不上等。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采访。
问题一:部分居民对分类漠不关心
12月8日上午,在推广垃圾分类回收一个月后,记者回访南中社区及步行街附近居民,发现许多居民对于垃圾分类一事非常模糊,有的市民对于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更是完全不懂。
记者随机采访了10家商铺和20户居民,当中大部分居民都对政府推广垃圾分类处理表示支持,但超过一半的居民对于垃圾分类一事完全不关心或者关心不多。有居民直言,对于垃圾分类标准不了解,经常会有错误分类、扔错垃圾的情况。令人感叹的是,有的居民更是对垃圾分类感到厌烦,认为垃圾分类是“多此一举”。
步行街内,一位黄姓居民告诉记者,虽然街口摆放了分类垃圾桶,却不清楚垃圾分类标准,这让他们对于垃圾如何分类感到困惑。经营炒板栗的刘先生说,志愿者给他们发过一些关于垃圾分类宣传单,教他们分类扔放垃圾,“但是我们的垃圾都是放在门口,到时会有环卫工人上门来收。”
记者在国泰商场、珠玑广场、步行街路口等地的几个分类垃圾箱内看到,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装的都是同样的垃圾,果皮被放进了“可回收”的垃圾箱里,塑料袋被放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里。环卫工人刘女士说,分类垃圾箱和普通垃圾箱几乎没有区别,主要因为很多人不愿进行垃圾分类,也没有专人进行监督。
问题二: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跟上
“我市早在数年前便开始了垃圾分类回收试点工作,并在市区主要街道投放一批双桶分类垃圾箱。但是,试行一段时间后,分类垃圾桶并没有发挥预期效果,市民随意扔垃圾的习惯并无明显改变,市区垃圾箱又悄悄变回‘单桶’。”市环卫部门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垃圾分类处理推广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市民要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进而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回收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市市政局市容科的罗华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与此同时,废旧品回收机制与措施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民处理生活淘汰品的方式。“现在一台废旧电风扇、破凳子根本不值钱,废品回收人员也不想要,送去废品回收站还得花时间,不如直接扔到附近的垃圾箱。”南中社区居民袁维东告诉记者,家里每年都有许多无用的东西不知如何处理,既无专门的回收垃圾桶,又无有效的分类收集途径,大多数人都是把诸如旧鞋子、旧棉被、旧沙发等废弃物直接扔到垃圾箱旁,等待环卫工人的清理回收。而像袁维东有同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很多市民都表示,他们愿意配合废旧品、垃圾分类回收工作,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难以跟上,感觉积极性受到挫伤。
问题三: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不完善
采访中,听说全市推广垃圾分类处理,有市民立即提出疑问,自行分类好的垃圾要往哪儿放,环卫部门如何收集、运输,最终如何处理?“我在家里将垃圾按照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分类好,但在运输和最终处理时还是将两者混合处理,那还不等于白费工夫吗?”家住大南路的市民李文晖说。
记者采访发现,无论是建成多年的旧小区,还是近年新建的电梯楼,我市各居民小区内设置的垃圾箱大多没有分类。一市民反映,尽管已自行做了垃圾分类,但在垃圾装运、处理的过程中,分过类的垃圾还是重新被混合,后续工作跟不上使得垃圾分类处理名存实亡。
对于该问题,市政部门工作人员坦言,我市垃圾分类回收体系还不完善,垃圾分类的相关设备和设施还需不断改进和升级。“我们在市区人流集中的地段分别放置了五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环卫工人每天会定时清运。”罗华湘向记者介绍,五套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桶分别摆放在国泰广场前、骑楼城牌坊前、中山路步行街入口等部分街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再逐步增加,向全市范围铺开。”据市容科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分类的垃圾,将按照可回收与不可回收进行处理。但这只是梧州每天产生的垃圾中极少的一部分。
“目前,我们环卫站无论是人员、运输还是处理设备,都达不到科学系统进行垃圾分类的水平。”万秀区环卫管理站站长何美宗表示,就万秀区来说,每天产生的垃圾为100吨左右,环卫工人必须快速地依靠手中的扫帚和木制的推车,将垃圾集中并运到垃圾压缩站,而在各类垃圾在垃圾压缩站进行简单的压缩后,直接运到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并没有分类处理的相应设备。
而在梧州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内,记者看到,压缩车将垃圾倾倒至“垃圾库存区”。梧州德润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覃仁钉向记者介绍,在这里,垃圾才开始进行真正的分类处理。不可回收垃圾,如玻璃、建筑垃圾、电池等直接进行填埋,餐厨垃圾则发酵制作成肥料;可回收垃圾,如塑料袋、易拉罐等进行收集,再统一处理。
市民为垃圾分类提建议
“关键要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引导市民形成分类意识并养成分类习惯。”市政局局长梁冰说。一种社会意识和习惯的培养、形成有其过程,需要时间去积累。但是,从现实来看,不可能等待公众的意识和习惯自然养成,需要加强推广与普及。
对此,许多热心市民纷纷为梧州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出谋划策。从中,记者看到了许多不乏真知灼见的好建议,在此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议。
提倡源头分类、回收利用。据南中社区居服务中心书记邓敏介绍,他们向居民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都认为有必要推行垃圾分类且将积极配合。
袁维东先生说:“梧州垃圾处理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垃圾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垃圾,一类是商品垃圾。现在的商品为了吸引顾客,往往过度包装,产生大量的商品垃圾。我认为,与其进行填埋或焚烧,不如强制企业避免过度包装。”
甚至有细心市民提出:政府在推进垃圾分类的同时也要倡导减少垃圾的产生,特别是污柒最严重的胶袋。“现在就是去市场买一次菜,可能就有七、八个胶袋拿回家做垃圾了”,“就算有人带了环保袋,但在环保袋里还是放满袋着物品的塑料袋。”
设置专门的监督人员。上述问题中提到环卫部门把市民辛苦分类的垃圾混装的现象,严重挫伤了市民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鉴于此,南中社区居民陈维芳提议应该在垃圾分类推广初期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对居民进行分类指导和监督,并在每个社区或街道设立垃圾分捡站,这样即可保证分类质量,也可解决很多流动人员的就业问题。
制定垃圾分类标准及其回收、运输、终端处理技术。垃圾分类,关系到一座城市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逃避。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梧州德润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覃仁钉提出,要制定垃圾分类的划分识别制度和不断完善回收、运输、终端处理技术,以及相应的处罚监督制度,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垃圾分类是城市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配合协作。业内人士建议市政府成立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领导任组长,由环卫、环保、城监、教育、团市委、宣传、规划、国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