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9日,我市书画家在“叠彩飞花落谁家———梧州市美术书法名家走向艺术市场作品展”上现场挥毫创作。 李鸿荣 摄
● 思 考 培育市场要先培养受众
采访书画家时,听到一位画家讲了他几年前外出采风、交流时的一件趣事。
“有一次我去山东潍坊参加一个书画交流活动,也在露天广场上进行一些展览。午饭时间,我看到几位农民工兄弟在我的作品前停下来,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点评我的画。那是一副画竹子的作品,我猜想北方没有竹子,他们肯定是带着新鲜感来看画的,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的欣赏水平丝毫不亚于一些书画发烧友,不仅能说出一二来,还用一些专业术语指出了我作品中的可圈可点之处。”
后来,这位画家才知道,尽管他们都是普通农民,但祖辈留下来了崇尚书画艺术的民风,农闲时、逢年过节时,大家不打麻将、不打牌,而是展示、交流当地知名书画家字画或者自己的作品。“之后,我走了许多省市,发现包括潍坊在内的很多地方,上至政府官员、企业老总,下到普通工人、田间农民,懂字画欣赏和收藏的大有人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也激活了艺术市场,有的小县城就有100多家画廊。”
这位画家所说到的,正是梧州培育书画市场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培育一批喜欢甚至懂得书画欣赏和收藏的市民。
据了解,目前我市多数书画家的作品售价,与市民的购买能力还是相符的,但由于许多普通百姓对书画艺术还缺乏必要的欣赏水平,形成了一些消费误区。一方面,消费者盲目迷信一些名家的“高价作品”,在收藏选购字画时陷入“只买贵的”的误区;而另一方面,对书画艺术品缺乏了解、提不起兴趣的也不乏其人,记者采访时就遇到了一位私营业主,花几千元吃一餐山珍海味眼都不眨,但面对我市某书画名家开出千余元价格的画作却“望而生畏”,连称“太贵了,买不起”。
其实,书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梧州是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诸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节梧州。渗入到梧州人血液当中的文化底蕴,理应也能构成一定的艺术情结,令梧州人对书画艺术有相当程度的亲近感,但是,现实的状况却多少令人有些遗憾。
据李熹年介绍,与前几年相比,目前的梧州书画市场的确有了一些规模,参与市场的人员的素质、修养,经营的书画作品及档次也有了很大改变,但离比较理想的状态还有很大差别,只能说处于一个初期状态,不论是受众群体的欣赏水平、书画人才的短缺还是市场的运作,都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李熹年认为,一个城市有名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广泛的群众欣赏群体,艺术作品才能被广泛地接受。“现在不是在倡导走基层吗?我们有时也组织市内的书画家到社区、广场现场作画,既可以了解现在老百姓对艺术作品的需求风格,寻找创作灵感,最关键还是想尽可能提高大家对书画艺术的认识度。走市场,既要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但也不能完全迎合大众口味,如果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屈就市场,那是花匠,不是画家。画家要做的是,在每一次与普通受众交流作品、交易的时候,对他们的鉴赏标准加以引导。雅俗共赏,也一定要以高雅为基础。”
“市场是需要几个因素互相影响才能走向正轨的,有人创作、有人欣赏、有人收藏,才会有良性发展的市场。然而,梧州书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状况,目前梧州书画创作队伍以中老年人为主,30岁至40岁中青年人才极为短缺。”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梧州学院艺术系主任杨杰告诉记者,“现在,美术专业的学生转向就业前景更好的设计专业,就说明了书画市场对他们的吸引力不大了。”也正是出于培育书画后继人才的责任感,在涉足设计、舞美多领域后,杨杰又拿起画笔潜心创作,“我要用自己的作品来影响那些有美术功底的年轻人,希望他们即使转行也不要停下创作,这样,梧州的书画创作队伍才能不断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