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记者黄海志 通讯员 黄海峰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精准“定位”贫困户尤为重要,只有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真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精准帮扶。精准识别工作究竟是如何开展的?12月13日,记者跟随蒙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进村入户,看他们是如何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如何识别贫困人口的。
鼓励贫困户精神“脱贫”更重要
蒙山县西河镇龙蟠村位于国道321旁,全村人口共有1000多户人家,总人口3800多人,其中近百户生活贫困。在前期已完成的入户调查评分和评议公示的基础上,蒙山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当天的任务是对首次评议得分70分以下、有望列入此次扶贫对象的农户进行再次调查,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现在帮人看门每个月收入多少?”“女儿在南宁什么学校读书?每年学杂费开销是多少?”“家里有机动三轮车、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吗?”当天上午9点,在龙蟠村垌尾3组李文康家里,蒙山县扶贫办项目股股长林朝德一边查看着前者的户口本,一边询问起他家各方面情况。
记者看到,林朝德手上的《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是由自治区扶贫办统一制定的,上面要求登记贫困户的信息包括基本情况、生产生活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帮扶需求、帮扶情况和脱贫计划六大项,每个大项下面又细分为多个小项,7页的表格内共计有200项指标,农户生活、经济状况均在这份表格中得到体现。
今年58岁的李文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残疾,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女儿,妻子多年前离家出走,留下其与两个女儿相依为命。和父亲一样,李文康大女儿也因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二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健康的小女儿则在念大学。因为历史原因,李文康没有田也没有地,一家人只能寄居在弟弟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按照要求,林朝德将这些信息一一登记在了建档立卡登记表上,还掏出相机给林朝德拍照留作存档。
“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但是扶贫不是扶懒。你自己还有一定劳动能力,可以养些鸡鸭、种些果蔬增加一点收入,千万不能自暴自弃!”临走前,蒙山县扶贫办综合股股长欧耀贵不忘叮嘱李文康一番。
欧耀贵说,有少数贫困户存在一定的“等靠要”的思想,但是扶贫不仅是物质上脱贫,精神上更要“脱贫”,所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观念,扶起人心、扶起志气十分重要。
识别贫困不仅看房还要看读书郎
随后,林朝德和欧耀贵又走进莫运英的家里。绿树掩映下,一栋崭新的三层半小洋房呈现在众人眼前,这就是莫运英新盖的楼房。“住这么好的房子,也算是贫困户?”记者心里嘀咕着。
“这户是典型的因祸致贫、因学致贫家庭。”也许是看出了记者的疑惑,趁着莫运英背身开门迎接我们的间隙,林朝德轻声解释说。
大门打开,莫运英的家里显得十分冷清,亮堂堂的新房里并没有多少件本该与新居相匹配的新家具新家电。听邻居说,莫运英是去邻村找亲戚借钱的,一接到村干部电话就赶回来配合扶贫办的调查工作。两年来,疾病一直困扰着她,她计划近期去南宁做手术,可手术费还差一大截。
2013年上半年,看着孩子长大了,为了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条件,莫运英和丈夫用积攒多年的储蓄外加亲戚朋友的借款,起早摸黑忙碌了一年半才建起了这栋新房。可没想到,就在一家人喜滋滋准备入住新房的时候,莫运英的丈夫却因为一次意外触电身亡,留下了建房的十几万元债务。
一年多了,家中的顶梁柱垮塌了以后,莫运英至今都还没缓过神来。女儿今年刚考入大学,儿子又尚在读中学,还有一个年迈的公公需要供养,自己又体弱多病,一家人的生活就靠莫运英到县城打零工的微薄收入,以及耕作不足一亩的水田和旱地苦苦维持。
“你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给你提供帮助?”在填写完善了《贫困户建档立卡登记表》后,欧耀贵问莫运英。莫运英说,打散工不仅工资低,而且很不稳定,她希望人社部门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技术培训,让自己有一技之长,就有信心接过丈夫留下的重担,养活一家人。
“识别贫困不仅看房还要看读书郎。”林朝德说,单从房子看,莫运英家不穷,但她家里田土少,男主人又不在世了,两个孩子又在上学中,经济方面压力很大。综合下来看,这一户属于应当建档立卡帮扶的穷人。这种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方法也被一些地方称为“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从事了十几年扶贫工作的林朝德告诉记者,和以前笼统的以家庭收入划定贫困户相比,此次精准扶贫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有着非常大的科学性,不仅看家庭收入,还看劳动力看生活水平看负担,通过入户调查、评议公示等方式对每个贫困户打分,根据分数倒排出最穷的人,以此确定真正需要帮扶的对象。
记者了解到,在贫困户建档立卡阶段结束后,蒙山县将对所有扶贫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并结合实际根据帮扶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分类制定扶助措施,落实帮扶计划,在帮扶形式上与整村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扶贫、贴息贷款、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多种形式和措施结合,推动贫困村和贫困户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