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杨小清
今年,数份关于在我市中小学校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送到市教育局。相关建议、提案指出,当前社会发展环境复杂,家庭结构多元,中小学生自我认知、调节能力较弱,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引导孩子科学认识自我、解除心理困惑、健康成长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需正常开课。
那么,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如何?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行为矫正不是“贴标签”
杨梅迪是梧州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学专业,她喜欢组织富有教育意义的趣味活动,让学生有反思、感悟。近期,杨梅迪在课堂上假设学生带着青春、友情、亲情乘坐小船遇到大风浪,学生必须舍弃部分东西才能稳住小船,有的学生放弃了青春、有的放下了友情,都不约而同地保住亲情。“亲情那么重要,为什么大家平日没有爱护家人?”杨梅迪一句反问让学生恍然大悟,平日过度消费亲人的关爱,而忘记感恩、尊重他们。杨梅迪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强硬说教,要引导孩子认清内心情感,明辨是非。
如今,文化路小学二年级学生小浩(化名)行为规范、积极向上,谁也不曾想到他在一年级时以捉弄同学为乐。“我们不给孩子‘贴标签’,而是悄然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校长韦文红说。
2012年,考虑到在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孩子成长环境差异较大等原因,文化路小学相继建立个体、团队心理健康辅导室,配备沙盘游戏、宣泄器械等,定期组织开展辅导活动。在活动中,老师观察孩子行为,发现孩子有怯懦、狂躁等心理倾向时,及时与家长联系,家校联手介入矫正,一名有狂躁倾向的学生经辅导学会调节、控制不良情绪。
心理课程常要“让位”
近年来,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先后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工作机制相关文件,明确中小学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方式、师资队伍和心理辅导室建设等工作重点。当前,梧州高中、文化路小学已建立团队辅导与个别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模式,形成相对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然而,受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专业师资缺乏、没有专项经费等因素制约,常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凤毛麟角。
日前,某初中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校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编制有限,需优先配足文化科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强,普通教师无法胜任相关教学。某高中学校在重要考试前后均开设心理健康团队辅导活动,但因经费有限,该校一直没有专门的辅导室。
缺师资、缺资金、缺场地是我市中小学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原因。统计显示,全市中小学现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仅16人,且大部分教师还需兼任其他科目教学。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辅导室,部分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使用不科学、不规范,缺乏良好的辅导氛围。
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现象也多发。究其原因,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社会各界更关注显性的教学成绩,极少考究学生心理健康程度,也没有标准去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而且公众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度不高,心理问题被乱“贴标签”等现象让相关辅导讳莫如深。
学科渗透建立师资队伍
相关研究表明,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引导学生养成阳光、自信、进取等健康心态,老师普遍反映课堂教学效果更好了。基于心理健康教育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市教育部门近年通过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强化相关教研活动等形式,提升专(兼)职教师水平,不少学校、教师也探索把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做实。
“主动来找老师聊天的孩子,都是想解决问题、心理健康的孩子。”杨梅迪每次接待高一新生都会说这一句开场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勇敢面对心理困惑,主动寻求帮助。自学考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梧州八中政治教师黎珍认为,准确认知学生的心理困惑,能在关键时刻提供精准辅导。近期,黎珍为一名出现高考临场焦虑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让该名学生在考场上发挥正常。当前,我市不少教师自发学习专业心理辅导知识,学校也组织专业教师向全体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学,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教学实践能力。
“把孝亲、友爱、谦和、尚礼、上进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汇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会学。”梧州四中党委副书记黄珊说。梧州四中将国学特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涵养优秀品质。通过学科渗透,我市学校在不具备专业教学团队条件下,铺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探索。
目前,上海、深圳等地区已从政府层面出台政策,支持学校开设心理教育课,并纳入绩效考核。相关人士指出,从政府层面推动落实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政策要求,是确保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落地的关键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