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龙圩区龙圩镇社学中心小学来了一群支教大学生志愿者,他们来自全国多个高校,通过龙圩区当地生源的大学生发出的一份网络倡议来到这里。12天过去,从一开始的青涩,到与学生打成一片,他们用知识俘获了孩子们的心,也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莫斌源是该大学的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也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负责人。据他介绍,平时他在校就经常组织支教活动。“之所以想到支教社学中心小学,是因为我就是社学片区潭村人。”莫斌源说,他们学院之前也组织过送美术作品给该小学的活动,暑假前与校方联系后,双方一拍即合,于是促成了这次支教活动。
据介绍,本次共招募了26位志愿者,来自广西、黑龙江、陕西、甘肃、湖南等多个地区。其中,19人来自广西师范大学,5人的生源地在龙圩区,2人通过中华支教网公益团队报名参加。
开展支教活动增长见闻
志愿者们的课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一天7节课,主要以手工、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内容为主,并且辅导学生写暑期作业。“上趣味课可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动手能力,外省的志愿者还会向学生们介绍他们家乡的文化民俗。”莫斌源说。
莫斌源担任一年级的美术课兼任六年级班主任,结合一年级学生的特点,他备课时会准备一些好看又易画的图案。开始时,部分学生淘气叛逆,跟他唱反调,但他并没有气馁,逐个找学生谈心,后来,他俨然成了孩子们的知心大哥哥。
湖南信息学院大一学生陈学龙是湖南永州人,从小接触很多有关支教的电影,心中一直有个支教梦。今年暑假,这个梦终于圆了。“看到中华支教网上发的支教信息,我毫不犹豫就报名了。”陈学龙说,从长沙到梧州,他坐了十多个小时的车,来到梧州后,第一印象就是,这里的树真多,各种水果树让他感到惊喜,为此,他特意找时间,把荔枝树、龙眼树、黄皮树、木瓜树等看了个遍,还发到自己在湖南的QQ群向大家“炫耀”。
“第一次上课,就有学生家长拿着黄皮送来教室,当地人真的很热情。”陈学龙说,家长的热情与期盼也是他克服语言障碍、饮食困难,上好课的动力。“上一年级的课,有些小学生不会说普通话,都是和我讲方言,我又听不懂,真的很尴尬。”此外,在饮食上,爱吃辣的他也慢慢适应当地不吃辣的饮食习惯。现在,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
传授国学知识提升素质
看到志愿者们很受学生欢迎,社学中心小学副校长熊丽霞倍感欣慰。
熊丽霞说,社学中心小学一至六年级共有9个班,400多学生,本次活动按照学生自愿参与原则,开始时还担心不会有太多学生乐意暑期上课,可出乎意料的是,不仅本校大部分学生踊跃报名,附近其他学校如新利小学、思念小学甚至附近乡镇的下廓小学的学生,也积极报名来这里上课。期间,她看到了志愿者们的努力,也感受到很多学生的确有了明显进步。
“志愿者每天为学生进行20分钟的国学早读,现在我的孩子回到家,都会背三字经了。”熊丽霞表示,在她的教学生涯中,感触较深的是现在的学生都比较浮躁,脾气也比较大,经过书法课、国学课的熏陶,可以让学生的心境平静下来,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格。
“我们学校有50多个留守儿童,这些隔代抚养的学生在暑假里安全和作业质量都堪忧。”熊丽霞说,这批大学生志愿者的到来,刚好帮上了这个忙。
此外,该校也把此当做一个感恩教育的机会,“大学生志愿为我们学生服务,我们也教育学生接过这根接力棒,学到知识后向其他人传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熊丽霞说。
见习记者 史秋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