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剪头发是不少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詹彦 摄
西江都市报讯 (记者 黄颖盈)春节来临,不少市民喜欢进行美容、美发和美甲等“一条龙”消费,以此除旧迎新图个喜庆。然而,随着消费人数的明显增加,一些服务行业的商家也跟着应时提高消费价格。面对一路上溢的“春节价”,市民怎么看?有没有省钱的小窍门?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服务类消费人气激增
“对不起,我们现在人手不足,暂时不提供上门取衣服的服务,还请您直接到店消费。”家住恒祥花园的市民廖女士经常光顾家附近的一家干洗店,但在1月13日,她像往常一样致电服务员上门帮取清洗的衣服时,却得到上述回应。
到店后,廖女士还被店员告知,“美团价”也准备停止使用,洗衣价格将会按照市面价正常收费,还不排除有进一步升价的可能。这意味着,以往干洗一件衣服约花费30元,春节前和春节期间可能要花费约50元。
“快到过年了,加上这些天又冷又下雨,想必大家都把压在衣柜里的大衣、羽绒服拿出来了。”廖女士告诉记者,她是这家洗衣店的常客,服务质量和态度都很不错,只要保持水准,她并不介意春节升价。“毕竟客人在短时间内变多了,店家节前工作量变多,适当加价无可厚非。”廖小姐说。
随着春节临近,部分店家也跟着适当延长了服务时间,但仍有供不应求的趋势。“以往早上开店的时间是在11点左右,但现在已经提早到10点左右,客人多的时候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在下三云路经营一家中药洗头店的店主小月告诉记者,每逢春节前店内的客人就会变多,来光顾的时间也比较集中,到除夕前一两天还不得不临时请人来帮忙。这样一来,店里用电用水等支出增多,个人的休息时间也变少了,自然要适当提高服务价格。
记者留意到,像美甲、美容、美发以及洗车等服务行业,由于消费者在店内的消费时间较长,人手不足时还必须提前预约,否则就会浪费过长时间在排队等候上。“店面一般是我一个人照看,一位客人一双手的基本护理需要用时一个小时左右,如果还要挑选花色和贴钻,则可能要三个小时左右。”国泰四楼一家美甲店的店员小敏告诉记者说,春节前的周末已有不少客人提前预约,因此到时不得不推掉一些临时到店光顾的客人。
春节临近,美容美发等服务行业不约而同地上调服务价格。(资料图)
“春节价”还需明白消费
服务行业春节期间应时升价似乎是“例牌”,但会不会有些“先兆”和规律呢?记者走访了解到,一般来说商家节前提价的区间多为上升10元至30元,或提价幅度为原价的10%至20%,或临时取消像美团等网上团购平台的优惠价。而且,越靠近除夕,服务费提升得越明显。
蝶山一路一家经营逾七年的美发屋老板周先生说:“升价一般是参照春运的时间表开始的,像今年春运时间开始得早,自然就会较往年提前升价。”周老板认为,服务业在春节升价是常态,因为每逢春节就是服务行业的旺季,节前消费供不应求,老板也要支付员工加班费,价格自然上升,但节后价格也会恢复到正常状态。
因此,应对服务行业“春节价”的最佳办法可能就是错峰消费、提前消费。而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按照基本市场规律上溢的“春节价”是可以理解的,但就怕商家“挂羊头卖狗肉”,不但压缩服务时间,还降低服务质量。
更有甚者,商家升价不是“明着来”,而是在消费者接受了常规服务以后坐地起价,在让人不易察觉的地方标注小字“做提醒”,这些情况往往让消费者难以接受。
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消费纠纷,记者也向梧州市消费者协会咨询了解一些建议。工作人员建议,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都应注意明明白白消费。消费者进店消费时,可以先明确询问商家会员卡或优惠券能否正常使用、服务流程有无变化、收费方面有什么变化,再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消费与否。商家方面,如果价目方面有变动,也应该主动跟消费者提前说明,或在店内显眼的地方做好标示,若故意隐瞒价格或服务变动的情况、临时升价,则很有可能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