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卢韵 宋殷殷 李高成
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是许多贫困群众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我市按照“转移就业扶持一批”要求,不断完善群众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及服务体系,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尤其在帮助妇女和“两后生”提升职业技能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据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公共服务专责小组统计,去年全市城乡累计新增就业7720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009人次。另外,全市参与旅游扶贫的227家农家乐及休闲农业区带动就业26800人次。
多元产业方便群众参与务工
时下正值踏春好时节,周末从周边城镇到蒙山县赏花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紧邻321国道的北楼村距离县城不到3公里,村里绿意盎然,农家乐生意红火。
3月4日清晨,看到游客自驾车陆续驶进停车场,北楼村二叔山庄总经理陆贤军笑逐颜开,上前向客人推介山庄里的各项农事体验活动:“现在可以赏格桑花、采摘新鲜瓜果蔬菜,还有烧烤、喂蚕宝宝……”
“去年山庄开发生态旅游后,营业收入180多万元,不仅升级了设施,还为村中的待业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陆贤军说。他数了一下,山庄固定服务岗位有15个,按日结算工钱的农事岗位有100多个。北楼村农妇陆玉梅去年为照顾正在上小学的女儿不再外出务工,到二叔山庄应聘工作,现在她除了领取2000元的固定月工资外,还利用晚上空余时间为山庄的顾客赶制蚕丝被。
去年以来,我市为帮助在家待业妇女参与脱贫产业,实施“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巾帼脱贫行动。蒙山县除开展“春风行动”女性专场招聘会外,还创建了五个自治区级“金绣球”农家乐示范点和一批家庭农场,联动曾瑞联、廖世兰等女企业家开展妇女技能培训,鼓励农村妇女通过带资入股、参股分红或就业分红等方式参与种养业、传统手工业、家庭服务等扶贫产业,累计带动妇女就业8000多人次,为今年全县实现脱贫摘帽打好基础。
职教融合提升技能培训质量
2月27日,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春季学期开学,藤县象棋镇双荣村学生李济凤离她的就业梦想又近了一步。
去年9月,初中刚毕业的李济凤报名参加我市首批“两后生”技能培训专项计划,免费入读机电学校幼师专业,开始为期十个月的学习生活。在第一个学期,李济凤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新课程无所适从,还产生了厌学情绪。
“培训时间紧,学业任务重,不少学生感到难适应。”班主任黄坚毅将“两后生”学习的情况向副校长廖可康反映,建议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把教学重心从课本转移到学生意向就业岗位中。
经过校方联系,李济凤通过面试获得在市一心幼儿园跟班实习的机会,通过实践和自学她很快掌握了幼儿教育学、美术、计算机等基础知识,还竞选当上班长。
去年以来,机电学校围绕提升“两后生”职业技能,安排骨干教师担任培训班班主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目前,该校210名“两后生”除4人因个人原因退学外,都于近期陆续完成初级技能考级,并在春季学期到用工单位参加实践教学,积累工作经验。
“我市整合各中学、定点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两后生”技能培训工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实现教育、招工和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市公共服务专责小组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市共有591名贫困家庭“两后生”进入我市5所技工学校就读职业培训班,每人享受1.2万元的培训及生活补贴,今年3月3日,专责小组还组织有关单位召开“两后生”专项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两后生”技能培训结束后的就业问题,各技工院校将按照结业学生技能掌握情况推荐就业或引导学生继续在学校深造。
该负责人指出,贫困地区妇女以及“两后生”缺乏技能劳动,就业竞争力低,是致贫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年,我市继续组织各类就业困难对象开展以“针对性、实用性、短期性”为主的新型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同时,在各县(市)的技工学校打造一个有区域特色的“优秀劳务品牌”,全面提升技工学校与贫困县“结对子”开展技能培训工作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