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李求知 华萍
“好——好——好!”3月23日,梧州市第二届中小学师生粤剧粤曲大赛中学组比赛落幕之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张福伟连声为比赛效果叫好。中国曲艺协会会员、国家二级演员、大赛评委罗国樑也动情地表示,在粤剧日渐式微的今天,能看到那么有生机、活力的青少年粤剧表演,“感到很欣慰、很开心”。
传统粤剧有了校园版本
“我听懂了唱什么,也认出了包公。”市第四中学初一学生邓璇怡笑着说。邓璇怡是中学组大赛的观众,市第十一中学的原创剧目《粤剧脸谱展新姿》让她印象深刻。
《粤剧脸谱展新姿》确实让观众耳目一新。“人称铁面包青天,一个八卦描额上,代表夜断阴时日断阳……”现代打扮的少男、少女担任主唱,解说脸谱知识的唱词用粤曲唱腔娓娓唱来,描红绘绿的大花脸轮番上场为唱词作注,间或夹杂富有表现力的武打动作。粤韵妙、演员俏、动作险,台上霓裳摇曳,台下掌声阵阵。“融合唱、念、做、打各行当,巧妙的表演形式消减了粤剧的‘年代感’。”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教师、大赛评委谢伟新如是评价该剧。
让青少年听懂粤剧,得让粤剧说“少年话”。创新粤剧表演形式,给传统戏剧穿上时代“新衣”,渐成校园粤剧粤曲的创作自觉,这从大赛部分节目中看出端倪。长洲区大塘小学创编的参赛剧目《字海趣游》中,“一块块离离合拼出巧思奇思,曾经先哲们费心机,人言是信,土也为地……”伴着粤曲小调《娱乐升平》韵律,四名小学生唱出汉字结构的造字妙趣。活泼的旋律搭配俏皮的歌词,戏曲、汉字两种文化的融合,碰撞出粤剧的“校园范”,赢得了满堂喝彩。该校艺术教研组组长李娜表示,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新编粤曲,学生才能听得懂、唱得出。
传统曲调与文学、现代歌舞等文艺形式搭配,跨界融合让粤剧校园味更浓郁。罗国樑、谢伟新都认为,戏剧是具有很强包容性的艺术形式。吸收采纳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表演形式,创作提升传统粤剧的曲调、唱词,无疑是粤剧进校园的“正确打开方式”。市群艺馆副馆长、大赛评委欧佩琼也指出,美的舞台效果、活的表演形式易于学生欣赏和传习,让传统粤剧与时俱进,利于传统艺术的弘扬和传承。
校园粤剧唱出梧州好形象
在市第一中学剧目《白龙关》(下卷)表演进行时,该校学生陈镜安单膝跪立舞台中央,转动头部甩水发,长辫子转出黑圆圈,全场喝彩连连。表演结束后,陈镜安许久不愿卸下浓重彩妆。他说,学习粤剧演唱、身段虽然只有一个月,但粤剧的神韵令人着迷。
传统文化是具有感染力的。大塘小学师生彩排《字海趣游》时,20多名学生主演吸引大批同学围观、跟唱。事实上,粤剧独特的魅力也有忠实的学生“粉丝”。市第五中学剧目《穆桂英挂帅》主演学生黄栎程身穿蓝色戏服扮演穆桂英,把手中的红缨枪耍得干脆利索,飞旋的红缨枪活像一朵盛开的花儿。小黄学粤剧的功夫下得深,从小学开始便一直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她感言“粤剧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不断吸引我去学习更多”。同样,担任《白龙关》(下卷)主演的一中学生蒙甜甜也有粤剧底子,她习惯演出前赏析剧目的故事和人物,为的是在台上把人物演得更传神,把情感表达更到位。
学习粤剧,品赏粤剧,借表演艺术传达情感、引发观众共鸣,学习、表演粤剧对学生的影响,不止是提升了艺术造诣,还在于潜移默化涵养道德品行。在本次大赛中,《美德少年赞》《歌唱梧州心欢庆》等节目富有乡土元素,梧州的美景和好人好事变成朗朗上口的唱词,罗国樑为此感到开心。他说,梧州秀美山水、历史人文可以成为粤剧旧曲新编的好素材,希望业内人士创作更多富有梧州特色、适合青少年传唱的新编曲目,弥补部分传统粤剧曲目不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缺陷。
其实,借助传统粤剧独特的艺术形式、文化魅力,引导青少年唱出家乡美、人情美,进而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是戏剧艺术人士的期望,不少戏剧人士正为此不断努力。张福伟说,希望戏剧文化进校园形成机制,在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抓出示范学校,以点带面让粤剧好声音传唱校园。他同时建议,把历届中小学师生粤剧粤曲大赛优秀获奖剧目打造成校园粤剧粤曲精品,争当广西戏剧文化进校园的“领头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