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记者 李欣鞠
今年“壮族三月三”假期与清明节假期相连,连续放假6天,出游时间更充裕,假期旅游市场持续红火。如何在“三月三”旅游市场中打响梧州旅游品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关注。
突出本土旅游元素
今年“三月三”与清明节期间,我市将本地旅游资源与“壮族三月三”相关的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推出了2017年“壮族三月三·相约游梧州”系列旅游活动。在全市A级旅游景区、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星级旅游饭店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融合了民族歌舞、服装、美食,以及本土历史文化、岭南风情、民间技艺、特色民俗等多样元素的节庆活动精彩纷呈,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游玩体验。据抽样调查,今年“三月三”和清明节假期我市共接待游客85.1万人次,同比增长73.21%;旅游消费7.65亿元,同比增长86.36%。
假日期间,骑楼城—龙母庙景区开展了“三月三”品骑楼岭南风情活动,工艺品特色农产品展销、第六届“三月三”谜圩对猜、梧州粤剧/粤曲文化汇演、龙狮表演等节目突出展现岭南风情;石表山“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融入“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与本地原生态山歌文化,让游客充分体验特色民俗风情;蒙山·长坪“三月三”天王携王妃带你游王城活动巧妙融入武侠文化、太平天国文化和民族风情;毅德城欢乐汇、富万嘉年华、仙迹桃花岛民族文化旅游节等“乡味梧州”系列旅游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梧州军博园举行真人CS镭战精英赛、民间绝技表演、航模空战大比拼等多项军事体育主题活动,园区人气大增。
与往年相比,今年“壮族三月三·相约游梧州”系列旅游活动更注重突显梧州岭南风情、增加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游客参与性与体验性。精心组织推出群众喜闻乐见、参与性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歌舞表演活动,富有民俗特色的“梧州好歌声”山歌、新民歌、下俚歌、牛歌戏、牛娘戏等轮番登场,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不少景区景点开展了山歌对唱、刀山火海等民间民俗,以及聪明粽、五色饭、艾粑等特色民间美食的制作与品尝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切身体验节日乐趣。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4年自治区将“三月三”定为公众假日起,我市开始逐步摸索和发展“三月三”节庆活动。随着主动参与、打造节庆意识增强,“三月三”节庆活动从最初只有蒙山县、石表山景区等地举行,发展到如今在全市各县(市、区)和景区景点全面铺开,走出了利用民族节庆平台推介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的道路。
走差异化旅游路子
今年“壮族三月三”假期与清明节假期相连,全区连续放假6天,出游时间更充裕,激发了公众的旅游热情。广西各地均组织筹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体育、消费等民族欢庆活动,积极抢占“三月三”旅游市场。但是,与其他地市相比,在出游大潮中选择来梧的外地游客相对并不算多。
业内人士表示,梧州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氛围都较为薄弱,在主打民族牌的“三月三”旅游市场中并不占优势。在打造“三月三”节庆活动中,不能简单地走传统的“壮族三月三”旅游路子,形式化地穿着民族服装跳跳竹竿舞、抛抛绣球、唱唱山歌、敲敲铜鼓等,而应以节日为载体,摸准“三月三”旅游市场脉搏,坚持个性化的思路,重点发掘本土特色旅游元素,走差异化节庆旅游发展方向。
连续四年举办“三月三”活动的蒙山县,就是一个旅游差异化的例子。蒙山县旅游局局长谭永辉介绍,蒙山旅游载体核心是武侠文化和太平天国文化,近年来举办的“三月三”活动都是围绕这两个元素来进行节目编选、融合,开展封王大典、天王巡诚、天王祈福、瑶族婚嫁、瑶族舞龙舞狮、瑶族趣味体育等系列特色活动,与其他地方相比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今年蒙山‘三月三’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共吸引了17多万游客参加。”谭永辉说。
业内人士彭志创分析,今年的“壮族三月三·相约游梧州”系列旅游活动是一次旅游差异化的尝试,敢于发掘融入梧州本土内容,加强传统与现代元素结合,并将目标客源地从广西向两广地区拓展,力争吸引更多两广游客来梧州寻味“三月三”。
不过,从整体上看,梧州“三月三”旅游活动在活动质量、整体联动和影响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他建议,在打造“三月三”旅游品牌中,要善于扬长避短,通过挖掘融入本土文化,将“三月三”活动打造为梧州特色历史文化、岭南文化、非遗文化的展示平台,提高活动的辨识度和知名度。同时,根据“三月三”与清明节相近的时机,推出以踏青赏花、农事体验为主的节庆乡村游活动,并尽量多地引入现代元素,吸引年轻游客对“三月三”旅游活动的关注并参与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