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莫伟婷 卢韵)近年来,我市围绕产业开发,创新金融扶贫模式,帮助贫困群众参与发展产业,获得稳定收入。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并不容易,既要保证业务有效开展,又要防控风险。为此,我市通过健全工作协调机制、配合金融机构开展扶贫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安排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及贴息资金,精准匹配金融供给和需求,进一步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去年,市本级建立由扶贫、财政、妇联、金融、农合等部门单位组成的市扶贫小额信贷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处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中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简化手续流程、缩短放贷时间,并通过贫困村第一书记、帮扶联系人、村干部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金融扶贫知晓率、应用率。各级扶贫部门按照自治区要求,配套落实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和贴息资金,在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需求、壮大脱贫“领头雁”队伍的同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目前,全市累计完成57090户贫困户评级授信工作,授信金额21.73亿元,已发放扶贫贷款12.84亿元。
在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方面,我市在桑蚕、水果、中药材、茶叶、家禽家畜等农业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推行产业链贷款模式,鼓励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吸收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入股或合作经营,将传统的“点对点”银行信贷支持,转变为“点对线”的产业链金融支持,建立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链接机制。现在,全市共培育和认定173家有带动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根据其发展资金需求、贫困户贷款用途意愿等因素,吸收贫困户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并按签订的扶贫带动协议给予贫困户不低于入股资金8%的收益。
此外,市扶贫办还与五家大型保险公司合作,把保险扶贫纳入脱贫攻坚总体部署,使金融保险与新农合成为贫困群众的“双保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