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综合  时事  直播  房产 家装  汽车  理财  零距离问政  骑楼论坛  周末玩乜嘢  我们相亲吧
首页图片新闻>> >>  正文
 
我们不会忘记
我们不会忘记
八一建军节特别报道
2017-08-01 10:12   西江都市报   

    面对汹涌的洪水,白台山英雄团的官兵用双手筑子堤,用身躯堵管涌

    洪水狂肆无阻抗洪大军

    西江都市报记者 陈雨燕

    2005年6月下旬,一场特大洪水袭击梧州。2005年6月23日上午11时,西江梧州水文站水位已高达26.75米,超出警戒水位近10米,河面与河西防洪堤堤面基本持平。此时,坚守在河西防洪堤堤面的,是由白台山英雄团1700多名官兵,梧州武警官兵、预备役民兵和梧州市各级干部组成的抗洪大军,整条抗洪战线绵延近7公里。

    从2005年6月22日上午开始,抗洪大军就严防死守在防洪战线上,与洪水展开顽强搏斗。而当中发生的一幕幕场景,被当时梧州日报社记者陆欣用文字记录下来。12年后,陆欣忆述当年的抗洪故事,仍激动不已。

    不眠不休筑子堤

    2005年6月22日14时,西江梧州水文站水位为26.08米,超警戒水位8.78米,河东防洪大堤已全线漫堤,河面离河西防洪大堤堤面仅0.8米。“洪水以每小时6厘米的速度上涨,对堤墙造成巨大冲击,河堤时刻面临溃堤危险。”当陆欣在现场写下这段文字时,洪水正对河西防洪大堤发起一次又一次的疯狂冲击。

    危急关头,400名白台山英雄团先遣队一营的官兵赶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垒筑子堤的战斗中。“他们像一道‘绿箭’破风而来,一到现场就马上训练有素地投入抢险,填装沙袋、运送土石方,身上就像装了发动机一样,在2小时之内挖装填了万余袋沙袋,还运送土石方达400余吨。”陆欣说,官兵们用人力搭建起运输沙包等抗洪物资的生命线,完成了对危险地段河堤的先期加固任务。

    2005年6月23日凌晨0时,西江梧州水文站水位升至26.59米,部分处于低地势的商用店铺开始出现渗漏险情。梧州防汛指挥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所有市民迅速撤离至安全地带,刺耳的警报声响彻梧州上空。

    令陆欣记忆深刻的是,此时,已连续在现场奋战了10小时的官兵们没有丝毫退缩,抢险工作依然紧张而有序。“他们挖装沙土,为其他单位提供垒筑子堤的沙袋,几乎每个人的脚掌都磨起了血泡,肩头红肿,满身黄泥,但仍争分夺秒地将沙袋运往‘前线’。”陆欣回忆道,官兵们连续不休奋战,很快就在10余间发生渗漏的商铺门前筑起一道高3米、宽2.5米的防洪子堤。此外,官兵们还赶在23日12时洪峰到达之前,在河西防洪大堤筑起了一道长5公里、高1.5米、宽2米的防洪子堤,保卫了河西防洪大堤的安全。

    不畏艰险堵管涌

    2005年6月23日凌晨5时,西江梧州水文站水位升至26.66米,多处地段开始出现管涌。其中,在奥奇丽集团公司原址附近一个池塘处,有一处面积接近4平方米、水柱高达3米余的管涌。

    陆欣赶到时,白台山英雄团的官兵们已在现场展开抢险。只见官兵们一个个扛起沙包就跳入洪水中,有两名官兵直接用身体挡住出水孔,其他人则迅速装填沙包。喷涌的水柱把他们冲得左右摇摆,几乎都站不住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管涌终于被堵住了,官兵们却都成了泥人。根据陆欣收集的数据,从23日凌晨5时至24日凌晨8时,白台山英雄团共封堵管涌10余处。

    “我想把这些事迹整理成一本书。”陆欣说,无论多少篇抢险救灾的稿件,都说不完人民子弟兵为保护梧州人民生命财产做出的奉献,她希望把这些事迹整理成文字资料,保存这段洪水也带不走的军民情。

1998年洪水袭击梧州期间,白台山英雄团官兵在梧州富民片沿江堆砌沙包。 (资料图 孟亚西 摄)

    1998年6月,摄影爱好者张鸣用照片,记录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时震撼人心的瞬间

    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

    1998年6月下旬,梧州市发生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26.51米。那一年的6月28日上午,河西防洪堤突发决堤,凶猛的洪水瞬间涌入,梧州市政府广场很快被淹没在洪水中。早已驻扎梧州的白台山英雄团和驻梧消防官兵们紧急出动,用顽强意志和血肉之躯成功堵住了崩缺的堤口和管涌,为梧州人民筑起一道抵御洪水的“钢铁长城”。

 

    当年,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的张鸣,将官兵们奋不顾身抗洪的英雄事迹定格在底片上,这也成为梧州抗洪抢险历史的见证。

    顽强筑起钢铁长城

    西江都市报记者 吴艳虹 实习生 黄冬雪 余梦

    张鸣是梧州市第七中学的一名艺术教师,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今年7月26日,他带着19年前拍摄的《抗洪图》、《战洪图》和《血肉长城》,忆述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时那些震撼人心的场景。

    1998年6月28日上午,河东片区的防洪堤尚未建设,过半街道已被淹,河西片区因有防洪堤而暂时安全。张鸣带上彩色胶片相机,乘船再步行来到文澜路。突然,几十名身穿救生衣的解放军从他身边疾驰而过。原来,在几分钟前,河西防洪堤突发决堤了,解放军和消防官兵从四面八方赶往市政府附近的原贮麻厂前紧急集合。

    当张鸣赶到原贮麻厂时,发现市政府广场已浸泡在洪水之中,厂门前左右两边已分别垒起一排沙袋,但洪水仍从两排沙袋之间的缺口涌入。

    指导员一声令下:“必须赶快堵住缺口!”消防官兵们沿着沙袋跑到缺口处,一个个“扑通扑通”地跳进洪水中。但这个缺口足足有十几米宽,要堵上不是易事,他们从附近搬来一根长8米、直径约30厘米的水泥灯柱,横着放到缺口中间。“子弟兵以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这就是当年《广西画报》所刊照片《血肉长城》记录的场景。”张鸣说。

    随后,白台山英雄团的官兵们开来两辆推土机,把缺口围成一个“八”字,以阻挡一部分洪水的冲击。其他军人手臂扣着手臂,从远处一步步迈向缺口处。越靠近缺口,洪水的冲击力越大,本来一字排开迈步的军人,被洪水冲成“V”字形。“当时洪水已经淹过官兵们的膝盖,他们每迈一步都感觉很艰难,走在中间的官兵还多次被洪水冲倒后退2米,但是他们丝毫没有退缩,滑倒后又马上站起来继续往前走。当时我心里感到一阵阵心酸,非常心疼他们。”张鸣说。到达缺口后,官兵们立即展开流水作业,接力把一根根木头传递过来。为了稳住阵脚,他们互相扯着衣服,抓着手臂。这一幕被张鸣拍摄了下来,这幅名为《战洪图》的作品,后来被刊登在《广西画报》上。

    争分夺秒抢运沙包

    讲述完《血肉长城》的故事后,张鸣接着拿出了一张他觉得极其珍贵的作品——《抗洪图》,这张照片曾在1998年7月刊于《中国摄影报》,并获《大众摄影》杂志三等奖。看着《抗洪图》,张鸣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一根、两根、三根……近20根木头终于被搬运到缺口,并搭起方形的木桩,但还需要大量的沙包才能筑起第二道防线。一些不熟水性的解放军也奋力集合到缺口处,争分夺秒抢运沙包。湿了水的沙包比干燥时重得多,官兵们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背运。他们身上的衣服混合着水、汗、沙子、垃圾等。有的战士干脆脱下外衣露出结实的肩膀,一包一包地抢运沙包。

    经过三小时奋战,十几米宽、约1.8米高的第二道防线终于成功筑起,防线内的水逐渐退下,洪水暂时停止了涌入。此时的官兵们已经筋疲力尽,他们随便吃点干粮,身上铺一件雨衣,便倒在沙包上睡着了。

    “当年,为了记录梧州市遭遇超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这历史性一刻,我用掉了4盒胶卷,加上冲洗、晒照片,总共花了100多元,而当时我的工资仅有300多元。人民子弟兵来到梧州抗洪抢险,保卫梧州市民安全,我作为一名摄影人也有义务去记录这些历史性的场景。”张鸣说。

张鸣在1998年拍摄的《抗洪图》。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  2  3  


编辑:钟笑莹 黄东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梧州日报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桂ICP备08001990号 梧公网安备:45040000045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许可证号:4510420100001
梧州零距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梧州零距离网”的所有作品,任何媒体转载须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梧州零距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