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历史悠久,民俗丰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不同的民俗活动寄托着人们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每年临近端午节,我总不由自主回忆起童年时代一个难忘的端午节,在淡淡的艾草香里重温父亲的谆谆教诲。
每年端午节,南方地区素有挂艾叶、悬菖蒲、赛龙舟、戴香囊、吃粽子、制雄黄酒等习俗。20世纪70年代初,我正在读小学,父亲是个“中药通”,他常对我娓娓道来:“梧州属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各种山林易产生沼泽瘴气,特别端午时节正值春夏之交,容易出现各种病毒。艾叶、菖蒲、雄黄都是常见中药材,人们通常用艾叶洗澡、在家门口挂艾草、悬菖蒲、撒雄黄,对洁净空气有一定作用。”
记得儿时的一个端午节早上,父亲带我到市场草药摊购买新鲜的艾草、菖蒲。走近草药摊,一股浓浓的艾蒲香扑鼻而来。艾草叶子向上、正面灰绿色、背面灰白色;而菖蒲的叶片细长如剑,因此也被称为“蒲剑”,芳香浓郁。父亲教我挑选粗大的艾草、菖蒲。艾香混同菖蒲散发出来的气息一起扑进鼻腔,感觉很提神。
父亲将买回的艾草、菖蒲分成两把,我跟着他一起往门头窗口挂艾草、菖蒲。为防止掉落,还用小绳绑牢固定。父亲一边挂,一边给我讲述端午节来历。父亲说,我们做人就要像眼前的艾蒲一样,要做对别人有作用、对社会有价值的人。
那天我们挂完艾蒲后,吃的午餐是母亲包的灰水粽。那些粽子相比于过年时的肉粽子个头小点,里面的馅料只是红豆蓉,没有肉馅。食用时用水草将粽子割开,蘸上预先煮好的糖水即可。
岁月流转,蕴含着丰富民族记忆、民族情感的端午节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而童年时那个端午节,父亲教育我要做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的言语,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受益匪浅,记忆犹新。
(微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