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年轻歌手批量登场 观众感觉《歌手2025》越来越“新” 2025年06月13日

作为一档开播12年的音乐竞技综艺,“歌手”系列始终站在华语乐坛潮头。今年的《歌手2025》,观众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气质变化——不再只是一档“老牌音综”,而是越来越“新”了。这种“新”,不仅体现在00后歌手批量登场、国际歌手揭榜来战,更在于节目对市场审美的敏锐捕捉,以及对音乐综艺未来形态的探索。近日,记者采访了《歌手2025》监制洪啸,试图破解“新”背后的专业考量与流量密码。

只为抓住年轻观众的心

看过这几期的观众可能会发现,今年的舞台多了不少年轻面孔,这也是该节目首次将多位00后歌手如单依纯、马嘉祺等新生代纳入核心阵容。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音乐市场年轻化消费的必然趋势。

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数据,Z世代(1997-2012年出生)已占全球流媒体音乐消费的67%,而华语乐坛长期面临“断层焦虑”——头部歌手仍以80后、90后为主,新生代缺乏足够影响力。

洪啸看来,“现在的大背景就是国内年轻一代歌手断代比较严重,希望年轻观众去喜欢一些跟他们年龄相近的歌手。”

在接受采访时,洪啸也透露了节目组选择歌手的标准:“对于年轻歌手来说,我觉得第一是业务能力要扛打;第二是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第三是希望他们能带来一些更受年轻观众喜欢的音乐作品,或者是他的表演风格更加符合现在年轻人的审美。”

从本季的嘉宾阵容可以清晰地看出,节目组对于年轻歌手的筛选逻辑:实力、个性与市场适配性。比如2001年出生的单依纯,曾在《中国好声音2020》展现出较高的声乐水准,使其成为“00后现场标杆”。

今年节目组在作品的编创和选择上也倾向于年轻化审美,比如融合各流派的编曲,使其更容易在短视频平台发酵与传播。这一策略的本质,是让节目成为年轻歌手的“放大器”,加速华语乐坛的代际更替。

国际歌手策略更侧重文化对话

今年《歌手2025》调整了国际嘉宾的邀请思路,更强调音乐背后的文化共鸣,实力与文化符号并重。

洪啸表示,我们希望做到一个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毕竟他们站在这个舞台上,一定程度上是代表了各自的国家。

本季首发日本籍歌手BENI选择演唱经典日剧《悠长假期》主题曲,节目播出后,原曲在网易云音乐的搜索量飙升480%。这种“情怀杀”策略,相比纯粹比拼唱功,更易唤起“跨世代”观众的情感联结。

转型意味先冒险开拓

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林志炫演绎电子国风版《悟空》后的暂时离场,引发了关于“大歌时代是否终结”的热议。林志炫被淘汰,被部分观众归因于“碎片化审美战胜传统大歌”。

其实“歌手”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经过这十几年的时间,观众的听歌习惯和音乐审美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洪啸认同这样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认为这是导致林志炫等唱将被淘汰的原因。

林志炫选择电子国风版《悟空》,在B站获专业乐评人87分高分(满分100),虽大众票数不佳,但二次传播效果显著。节目组表示:“我们希望歌手突破舒适区,而非重复安全牌。”

林志炫此次参赛的选择颇具象征意义。这位技术流标杆的歌手,主动选择走出舒适区,用融合电子元素的《悟空》挑战观众既定认知,这种艺术家的自我突破,恰恰映照了节目组面临的转型困境——是固守安全区延续成功模式,还是冒险开拓新的可能性?

这次的《歌手2025》让我们看到,它不再只是一档竞技节目,而是一个音乐生态的微型实验场:对行业,它加速00后歌手的主流化进程;对观众,它提供审美代际对话的空间;对市场,它探索流量与专业的动态平衡。

(据《北京青年报》 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