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日报讯(记者 祝琳) 2012年元旦三天小长假,市内各景区景点游客热闹了一把。然而,在这份热闹的背后,旅游产品看重消费,缺少“内涵”和“节日文化”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业内人士认为,节日旅游还需更浓的“文化味”。
走访龙母庙—骑楼城、中山公园、太和花园等旅游景区,人们可发现,市区大多数景区都没有开展和元旦、新年等主题相关的特色旅游活动。在太和花园,各大景区人满为患,景区交通拥挤不堪,个别景点垃圾、果皮随处可见,不少游客都抱怨节日出游“人太多,环境不好,服务质量较差”。在龙母庙景区,贺州游客廖志华坦言,本想和家人来梧州龙母庙撞钟祈福、感受新年的气息,但来到才发现,各类打着新年祈福口号的旅游产品大多需要额外消费。“现在的景点越来越看重节日旅游的消费,我们游客花了钱,却感受不到多少节日气息、文化内涵。”他颇为失望地说。
在骑楼城、鸳江丽港等景区,放眼都是川流不息的人流、车流,但让游客停下脚步的,并不是古色古香的骑楼神韵,而是周边商业区的商品、促销广告。骑楼城里,商家们都瞅准了极其可观的假日经济,开展形形色色的宣传和促销,各类商品也被贴上“节庆”标签,令人目不暇接的促销噱头转移了游客的注意力。
“一进来就被商铺高音喇叭所播放的强劲音乐所困扰,沿街的叫卖声、吆喝声,人来车往的嘈杂声,使我们在游览骑楼城时很难专心地欣赏她的美。”来自桂林的游客徐欣告诉记者。
有游客反映,在冬至、圣诞、元旦等节庆期间,我市节日旅游市场“逢节必涨”,旅游商品也“水涨船高”,但真正具有地方特色,体现旅游文化、节日文化的旅游产品少之又少。元旦当天,到中山纪念堂旅游的游客肖劲松说:“进去除了参观还是参观,不到20分钟就出来了,提供给我们游客参与的东西不多。”景区不重视节日包装和文化内涵提升、展示手段单一,旅游产品参与度低、偏重知识性灌输,突显了我市旅游市场“文化味”不浓。
如何将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对此,市旅游协会秘书长李昌明认为,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义,设计打造一批具有梧州特色的旅游产品,才是吸引游客的重中之重。“旅游消费不应成为节日旅游的全部,节假日期间,相关部门应多组织与本地特色和节日特点相结合的展览展演、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进景区活动,丰富景点景区的旅游文化内涵,激发游客‘文化消费’的积极性。”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