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报料热线报道(记者 梁燕如 实习生 柯月华)春节以来,持续低温天气使得棉衣等御寒衣物的销售比较红火。不少流动成衣摊档售价数十元、外表亮丽的棉衣,更是赢得了部分市民的青睐,但一些消费者买到这些廉价棉衣后,才发现其“表里不一”遂大呼上当。
近日,市民王先生在大东上路看到某流动摊贩正在销售标价30元的棉衣。摊贩响亮的宣传口号、棉衣的低廉价格吸引了大批市民围观。王先生挤入围观人群中发现,棉衣的款式不落伍,剪裁也不错,“30元不贵,就掏钱买了。”像王先生一样,不少市民被30元的“亲民价”吸引,毫不犹豫地掏钱买了棉衣。
王先生本以为捡了个大便宜。不料,衣服买回家后,王先生细心的女儿揭开了棉衣廉价的原因。原来,棉衣夹层是“黑心棉”。于是,王先生带着棉衣赶回到大东上路,想寻回摊贩要求退货,但摊贩已不见了踪影。
同在大东上路,记者发现一些流动摊档在销售35元的棉衣。摊贩表示,棉衣廉价的原因是厂家倒闭后的清仓品,但记者未能在衣服找到关于厂家的任何信息。此外,记者想了解棉衣夹层的材质,商家并未能现场展示棉衣的材质,只口头介绍是太空棉。当记者质疑棉衣质量时,商家直言:“一分钱一分货。”
随后,记者走访我市新兴一路、蝶山一路、大东上下路以及部分菜市场周边地段发现,路边摊贩、商家以低廉售价促销衣服、鞋类等商品的现象多见。这部分商家的销售手段也较为统一,用“厂家清仓”“最后几天大甩卖”“春节降价优惠”等廉价噱头吸引市民围观。当卖场聚拢了人气之后,商家就大肆鼓吹商品质量,并且抓住了市民“抢便宜”的消费心理不断从旁提醒“机会难逢”……
走访中,记者还发现,部分商家降价促销的商品价格“一天一变”,部分商品还搭上了国际知名品牌的名号。而像王先生一样,一些市民踊跃试穿后,轻信商家对商品的口头质量保证,忘了仔细检查产品质量并询问售后服务等维护自身消费权益不受损害。等到商品买回家后,市民才发现商品存在这样那样的质量问题,想回头寻找摊贩时,摊贩已经“转战”别处了。
该负责人表示,街边摊贩、临时店铺的流动性强,市民买到劣质品想退货时,商家已不在,就会增加维权的难度。此外,市民在路边摊档购物很难索取购物凭证,买到劣质商品后,由于无法举证,执法人员也难以展开调查取证工作,消费者难以维权。该负责人建议,遇到折扣商品要仔细检查商品质量,检查是否有生产厂家等标签,同时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作为有效的维权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