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追捧,一个表达爱意的节日却成为了商家狂款的日子,更有些人把它作为感情出轨的契机
2月14日情人节,是起源于西方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情侣们互赠礼物,表达爱意的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西方节日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
情人节作为情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原本应该是男女正常情感的表达,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有些人在节日里“升温”的不是夫妻感情,而是约会伴侣之外的“情人”;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为情人节忙碌起来,精心准备礼物;一众商家们更是卖力“吆喝”,情人节前后的礼品市场格外火暴……对于这些由“过节”衍生出的种种现象,文化学者及民俗专家们认为,不必刻意追捧“情人节”等一些从西方社会舶来的“洋节”,同时正确理解节日内涵,切忌过度放大追捧。
低龄化现象令人忧
如今,在成人们乐此不疲地追求着“浪漫”时,一些中小学生也懵懂地加入到这个节日行列,挑礼物,订鲜花,或借此作为由头狂欢一场。让不少家长和老师担心的是,多数孩子并未懂得节日的真正含义,但“情人节”在其心目中,已成为一个需精心策划度过的节日。
“这恰恰正是中外文化相互之间渗透的体现。”针对当下越来越多青少年盲目跟风,热衷过“洋节”的现状,梧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黄自林认为,年轻一代思想开放,更容易接受时尚、新潮的事物,这不可否认,但大部分青少年过情人节却是形式大于内容,“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并未真正理解这一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为了过节而过节,盲目地进行追捧。”
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侃言认为,情人节群体低龄化的现象,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种表现,不需过分扼杀,家庭及社会应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了解这一节日的真正含义,用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生活情感的教育和引导,比刻意压制会更有效。”
异化现象违背节日初衷
在情人节的热闹背后,还有不少不同的声音。原本是恋人、夫妻共度的温馨浪漫情人节,近几年却有些变味。一些媒体通过调查发现,情人节期间宾馆、酒店订售一空,这一节日对于部分群体而言,成了感情出轨的一次契机,情人节也因此被扣上“出轨节”的帽子。近日在国内高速公路上更出现了反情人节出轨行动的巨幅广告,红色的广告牌上,“不要出轨情人节让爱回家”等字样,希望为人们敲响警钟。
“由于对“情人”一词的不同理解,如今情人节遭到不少非议。应该肯定的是,情人节作为西方的传统节日,是情侣们表达爱意的日子而并非出轨的借口。”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梧州美术家协会主席李秀维直言,“已婚人士过婚外情人节,是对自己家庭和对婚外对象的不负责任,不仅违背了节日的初衷,也不符合中国的道德价值观。”
陈侃言则认为,中国一些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和七夕,都具备了浪漫的元素,其蕴涵的文化也符合中国人含蓄的感情表达方式。
此外,对于情人节异化的现象,黄自林表示,无需盲目申讨或抵制,但也应理性看待,“情人节重在‘情’,可借此大胆直白表达心中的感情,但感情更需两人相互间的用心经营,而不是扭曲其原意,使其变得泛滥庸俗。”他建议,媒体及各界人士应正确宣传节日的内涵,引导大众对节日的理解。
商家炒作失去节日本意
情人节逐渐变味的另一个原因,还有商家的推波助澜。每逢情人节,鲜花市场尤为火暴,其中玫瑰花价格一路看涨。除了鲜花市场,情人节套餐、蛋糕、珠宝、化妆品等也迎来销售高峰。在商家不遗余力地炒作“情人节”的同时,年轻人也趋之若鹜,看似氛围浓郁,却逐渐变味,“男朋友送几枝玫瑰花”、“去哪个餐厅吃烛光晚餐”、“收到什么样的礼物”……这个日子渐被一些人看作是对伴侣的“考验”,对爱意的“大方”表达。
“商家为满足这一社会群体的需求,追求利益,是正常行为,但应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黄自林说,商家推动“洋节”消费,不应过度烘托及炒作。
陈侃言则认为,接受情人节这一节日文化,并不是要一味钻牛角尖,进行高消费攀比,那是对情人节的误读,也让情人节成了“浪费节”。
“每个人表达爱意的方式不尽相同,感受情人节的节日氛围,不一定要靠消费。”相比起节日盲目跟风消费,李秀维认为,平静和谐的相处,建立共识与默契,同样是感情的一种表达,“正如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平日里恩爱温馨,也是一种浪漫,这样每天都是情人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