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综合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妙音传古韵 更待新人唱
记者探营蒙山歌圩,感受蒙山山歌的文化魅力,见证它的传承与创新

http://www.wzljl.cn    2012-02-27 10:33    作者:记者 高云 摄影:通讯员 黄海峰 高云    来源:

    

谢元兰(左二)一拉嗓唱起山歌,引得观众阵阵发笑。

    

歌圩结束后,有观众指定主题,要求歌手现场唱一段,并用手机录下来。

    

在歌圩现场氛围的感染下,路人也以唱山歌的形式打招呼。

    “今日你来我又来,今日我到你又到,姻缘怕是水推来。”2月18日中午,沐浴在阳光中的蒙山县梁羽生公园内,阳光照耀着村民的脸庞,伴随着春风一起在山乡飘扬的,还有淳朴的歌声。

    每月逢2日、5日、8日为蒙山县歌圩期,这是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对于那些唱着山歌长大的村民来说,但逢有“歌圩”,就是特别值得开心的一天。这一天里,他们会早早地从几十公里外纷纷赶来,为的是听听自己喜欢的歌手唱山歌。2月18日,记者跟随着村民的脚步也赶了一回歌圩,乘着歌声的翅膀,感受古韵文化的魅力。

    1.激情歌圩 热闹开场

    这一天中午,距离歌圩开始还有半小时,村民便陆陆续续来到梁羽生公园,占好位子听山歌。“我爷爷经常来看歌圩,但我可还是头一回。”刚从广东回到蒙山的蒙子裕说,自己虽然多年在外读书,对家乡歌圩的盛景很期待。

    “今日初到我蒙山贵境,敲锣打鼓欢迎你。”得知有记者参与歌圩活动,歌手们特别兴奋,即兴为记者作了一首《欢迎歌》。记者还未回答,众人便起哄说:“我用山歌问你,你就得用山歌来答,还要押我的韵脚。”这番“下马威”,让人确实感受到山歌“斗智”、“斗才”的趣味性。在这样愉悦的氛围中,歌圩拉开了序幕。

    在蒙山歌圩上,挤不进人群中听歌也不用急,因为到处都是小歌台———三五成群的歌手,听别人唱觉得不过瘾,便各自对起山歌。他们衣着并不隆重,而是隐藏在休闲的人群当中,有的虽然坐在一起,中间却隔着几个人。有的“对家”还隔得挺远,得循着此起彼伏的歌声,才能判断出这两位大妈是和那边假山旁的大爷对唱。

    旁边的歌手们三三两两地切磋琢磨。那边的老爷爷戴上老花镜,拿出纸条,把自己昨日冥思苦想所得的歌词唱响;这边的几个老奶奶提着水壶商量,在树阴下小声咏唱,眼前仿佛又重现了她们年轻时穿上节日盛装,赶歌圩对歌的难忘场景。

    2.开口成歌 妙不可言

    蒙山山歌咏唱形式有自唱、男女对歌、打帮对歌。对唱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对歌的过程就是新歌创作的过程。

    “美丽蒙山有八景,天书峡谷最惊奇……”

    “蒙山人民好幸福,养老补助有保障……”

    这边唱来那边和,你唱蒙山美景,我说蒙山新政,歌手们以歌声唱响新时代的蒙山风貌。对唱的双方不停对唱,外围的歌手也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歌手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千年的蒙山山歌古调唱出他们心中的歌、唱出他们心中的情。

    山歌里大半是情歌。山里人唱情歌,并不像电影那般文绉绉,男女情歌对唱往往直抒胸臆。他们见啥唱啥,开口成歌,妙不可言。引用、比喻、想像和夸张,独具特色。“天边飘来一朵乌云,乌云正在默默看哥。”一位女歌手将自己比作卑微的乌云,展现了恋爱中女子的羞涩。

    这边的两个歌手还在一问一答,那边又有两个歌手拉开了嗓子,一些群众也赶紧围了过去。山歌的诙谐、机智、幽默,让坐着、蹲着、站着的观众哈哈大笑。这一刻,阳光、乡村和歌声融合在一起———这便是蒙山山歌的魅力,千百年来千回百转,荡漾在这片土地上。

    3.传情斗智 以歌会友

    以山歌之名,不管是听的还是唱的,都能享受到一份源自于生活的、真切的快乐;而每一个爱唱山歌的普通人,都有可能在歌唱中超越平凡。“最佳拍档”黄若海与谢元兴,便有着一段与山歌说不完的故事。

    “今天太阳暖洋洋,枝头喜鹊闹喳喳,这位客人从哪来,家乡原是在何方?”

    “今天春风阵阵吹,水里鱼儿乐悠悠,我自夏宜瑶族来。”

    活动当日,男歌手黄若海与女歌手谢元兴的对歌始终吸引着众多村民的观看。“他们对歌最精彩,真是‘歌逢敌手’了。”村民苏福全竖起拇指称赞道,一来一往的歌词中充满生活气息,很值得回味。

    来自文圩镇的黄若海是镇上家喻户晓的山歌歌手,今年57岁的他声音嘹亮,对歌思维敏捷,在去年的一次山歌比赛中获得过第一名。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放牛、砍柴等农活中学会了唱山歌。年轻好胜的他,还为此走遍了各乡镇对歌,“当年去广东打工时,在外面找不到人对歌,总是感觉工作很没劲。”如今,退休后的他经常在晚上独自坐在家门口唱唱山歌解闷,“要好好地过过‘山歌瘾’,还是得来参加公园里的歌圩。”他说,山歌对唱,是歌手传情、斗智、亮才的过程,要参与其中才知道当中的激烈和乐趣。

    细数一名山歌手应有的“专业技能”,黄若海说,常规典礼的歌要懂,比如结婚时的“问亲歌”;对歌时间长了,大家都累了,就要用幽默的唱词调节气氛;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要有才学,才能应付对方歌手的挑战……

    歌手的才学也并不一定要从书本来,“对家”谢元兴就坦言自己不识字。今年61岁的谢元兴是来自夏宜瑶族乡,小时候因为家里贫困,走读了三年后就再没有进过学堂。但是她七八岁时就开始学唱山歌,那个年代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盛行唱山歌,田里、河边、山上只要有人,随处都可以听见歌声。看不懂书本,她就缠住老人们给她讲故事,蒙山的传说、瑶族的传说等等,她听过了一遍就能复述得津津有味。也许正是有了这个讲故事的本领,“出口成歌”也就难不倒她了。

    对歌中的“最佳拍档”就是双方都反应快、唱得准。所谓反应快就是两个人对歌,上句与下句之间的停顿不能超过三分钟,唱得准即是要求对歌者即兴编歌时要有问必答,不能跑题。像黄若海和谢元兰在对歌时,基本上不停顿,上句一出就对出下句,而且还经常妙语连珠。他们都认为对方是强劲的“敌手”,也通过对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山歌中长大的他们对山歌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执著,每当有人请他们去唱山歌,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有时候还会通知各位搭档到家中作准备。每次歌圩结束后,他们都要聊上几句,总结当天的对歌过程,交流下想到的新唱词。

    4. 古韵传唱 更待新人

    “没想到歌词浅显质朴的山歌这么好听,有机会我一定要来这里住上几天,好好学唱山歌。”初次参加歌圩后,不少游客都有这样的感慨。

    蒙山山歌在蒙山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曾经让众人着迷。虽然蒙山山歌过去没有固定的歌圩场所,但是村与村、寨与寨经常互相邀请进行对歌、比赛。2008年,蒙山山歌被列入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山县越来越重视山歌整理、挖掘以及传承工作,把蒙山山歌搬上大舞台。蒙山县还充分利用蒙山山歌在群众中接受面广的特点,把政府出台的计划生育、强农惠农等政策编成山歌在群众中广为传唱,让大家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政策。

    通过为传承人搭建表演舞台,倡导原生态民歌的各种赛事,进一步扩大了民族歌谣的生存空间。实践证明,以常规化、定点化的歌圩活动形式组织传唱山歌,是传承和弘扬山歌文化最有效的方式。1996年5月,县文联成立蒙山县山歌协会。原定逢每月18日为山歌圩期,后应群众要求改为每月逢8日,又改为逢2日、5日、8日为歌圩期。每逢歌圩当日,县内山歌歌手汇聚于此尽情咏歌对唱,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风雨无阻,一个个山歌小团体也由此产生。

    不过歌圩更像是中老年人的活动。“现在唱山歌的除了一些老人,基本都以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为主。”现调往梧州工作的蒙山人蒙健良阿姨说,“我的子女更喜欢听流行音乐,而不喜欢听、不愿意唱更不会唱山歌。如果将山歌不朽的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中,或许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听众,通过流行音乐认识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

    “蒙山山歌是很好的艺术形式,所唱的内容大多是有感而发。蒙山山歌比赛和歌圩奖励应该多向年轻人倾斜,吸引他们来唱山歌,并将其发扬光大。”歌圩现场,关心蒙山山歌传承的60岁的温兰育说。

编辑: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by10658714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综合新闻
·第二届骑楼城文化旅游节11月2日启动
·风筝大赛11月2日举行 单位或家庭可报名
·中秋节假期市区交通拥堵多因乱停车
·中秋假期景区显冷清 市民大多选择在家中过
·中秋节假期最后一日出现明显客流高峰
·中秋夜市民在河东防洪堤放孔明灯险烧电线
·中秋假期“节俭风”吹冷土特产市场
图片新闻
旅客返程高峰
白云路塌方占道半月没人清理
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
“秋老虎”发威
冲上云霄
建设中的南广高铁
节日里 郊游去
中秋赏月
彩云追月
张罗晚宴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