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报料热线报道(记者 陈素雅)市民小梁本想将积蓄存进银行,不料经工作人员几番劝说和操作后,居然存单变保单,1万元积蓄用来买了10份一千元的保险。幸好及早发现,她只是损失了10元手续费。记者走访了解到,小梁遭遇的情况并不是个案。
存单变保单 一年变十年
小梁近日到新兴一路附近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打算存一万元定期。当她与柜台内的工作人员沟通时,柜台外又来了一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主动向她介绍近期的主推业务,并表示这是和零存整取“差不多”的定期存款。对方介绍,每年相同时间存一万元,六年后不但可以整体取出,而且有利息和分红,还会送她一份十年的意外保险和毛巾、大米等小礼品。
一开始,小梁以为这是银行的优惠政策,她便并按业务员的指示签下了多份文件。但是业务办妥后,她手中多出了一沓钉在一起的代交保费的回执单和《须知》,却不见存单。
察觉有异的小梁与家人商量后,觉得有疑问。当天下午,她再去问银行柜台人员,对方表示,她的1万元没有存在银行里,而是买了10份分红保险。在她手上的就是这份即将生效的保单。
小梁马上对当时办理业务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要取回本金。经过交涉,数日后,她被收取了10元的费用,一万元重回她的银行账户。期间,还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致电给她,确认她是否真的要退保。
推销员姓“银”还是姓“保”
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市民,其中一些年纪较大的市民都有过类似经历。“只要存款的数额较大,又是老人,基本上每次去银行存款,都会被推销保险。”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几年前自己年近八旬的母亲本想去一家银行存钱,却被着装与银行工作服很相似的保险人员“引导”,买了5万元的10年分红保险。过了小半个月,她才知道这件事,马上带着老人去银行要求解除这个保险。但是因为超过了10天的犹豫期,她们还是被保险公司扣去了几百元的手续费。”
家住石鼓路的黄女士也曾遭遇类似的情况。黄女士说,五年前,她在中山路一家国有银行营业点,本来想办理定期存款,却被营业点内身穿西装的女保险推销员“引导”买了一份所谓的保本分红型保险。当家人发现其被骗后,银行方面却推说黄女士买保险是“个人行为”,与银行无关。最后黄女士被迫接受了这份保险。
部分市民反映,在银行办理业务时,有时候很难分辨得清楚那些“热情”的推销员到底姓“银”还是姓“保”。
银行代销保险有严格规定
记者从中国银监会官方网站了解到,2009年国家银监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中,对银行代销保险有专门规定,例如严禁误导销售与不当宣传,代理保险销售人员要与普通储蓄柜台人员严格分离等。另外,还特别要求代销保险应在银行内的理财专区进行,销售人员在提供服务前应明确告知客户其身份。
2月28日,记者咨询了梧州银监分局信访热线,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梧州尚未接到市民有关存单变保单的投诉,但如有市民发现银行存在违反上述要求的情形,可以拨打他们的举报电话6022306,他们查实后将责令银行上级部门进行调查。
在日常办理业务时,如何规避被误导?该工作人员表示,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市民一定要先问清楚业务再办理。存款可以通过存折、存单和卡等常见形式办理,但是保险一定会有合同需要签字确认。他介绍:“一般来说,银行在代办各种业务的时候,在不同流程需要经过多个确认程序。市民发现自己拿到的单据跟以往不同,在签字确认过程之前,应当及时翻阅咨询。因为一旦在合同上签字,就很难辨清当时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