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是城市的“微名片”,在豆浆、田螺、烧烤等名小吃遍地的梧州,应该如何提升它们的竞争力

岑溪白斩狗是梧州美食之一,备受市民欢迎。
位于河东城区的“老伯田螺店”、“桃桃田螺店”等风味小吃被广大市民所熟知,但狭窄的环境制约了田螺店的进一步发展。
梧州美食,早已名声在外,人气颇高的就有冰泉豆浆、龟苓膏、纸包鸡,但单靠这几样美食,要打响梧州的名小吃文化是远远不够的。幸好,梧州还有很多在本地人眼中美味绝伦,也颇能吸引一些外地游客的本地小吃,如田螺、牛杂、肠粉、艇仔粥……君不见,在历届梧州国际宝石节期间举办的“美食节”中,本地小吃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这些历史悠久的梧州名小吃,时至今日,它们的现状如何?怎样才能走出新天地,真正成为一张拿得出手的城市“微名片”?
现状:名店难见名装修
梧州小吃不乏精品,但缺乏官方认证的权威品牌和权威推荐。例如田螺,梧州大街小巷就有不少田螺店,但除非本地人介绍,外地游客要想品尝到最有梧州特色的田螺并不容易。
其次,不少知名的民间小吃店,大多面积狭窄、装修陈旧,有些甚至称得上是简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小吃的权威性。
如位于白云山脚下的冰泉豆浆馆,常年顾客盈门,远道而来的食客要喝上美味的豆浆,排队等候的时间可能比坐下来品尝的时间还要长。作为梧州美食界领军式餐馆的冰泉豆浆馆尚且如此,则无望其他小吃店铺能上档次。
梧州有名的小吃店,大多拥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经营历史,但在店面装修、包装宣传上花的心思和精力,远远不及店面的经营历史,因此,店面窄小、破旧邋遢,甚至没有像样的招牌,也成为了梧州小吃店尴尬的特色。
此外,梧州名小吃的店面分散也一直被诟病不断。今年过年期间,从南宁到梧州探亲游玩的陈先生表示,外地人找到南宁中山路,地道小吃应有尽有,“但在梧州没有地标式的小吃街。”陈先生的感慨,也道出了许多游客的心声。
此外,老牌小吃店铺长期不注重品牌经营,导致地道小吃山寨化趋势加剧。据悉,梧州醒醒田螺已经以相同名号出现在外地,食客尝过“异地醒醒”才大呼上当。商家之间也精于模仿之道,“李逵”“李鬼”一字之差常让食客难辨真假。
新鲜热辣的外地小吃也来下战书。市区新开张的某全国连锁火锅城位于南环路的临街铺位,利用团购优惠等经营方式很快打响了名号,像该火锅城一样,麻辣烫、酸菜鱼、鸡公煲……这些无论是食用方式还是味道都异于本地传统小吃的餐饮店铺已大量进驻梧州。
与占据市区繁华路段、经营手法多变的外来小吃店铺相比,本地小本经营的小吃店铺难免处于劣势,一批实力较弱的店铺正逐渐被淘汰。“我记得在大校场附近吃过‘神仙煲’,一种以甜酸汤为汤底的火锅,但现在找不到了。”市民李先生表示,特色小吃的昙花一现令食客倍感惋惜。
原因:受主客观因素影响
服务滞后、地道小吃山寨化、外来小吃进驻……梧州小吃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但面对种种问题,梧州名小吃的经营者们却似乎很淡定。
老牌名小吃借助长久以来铸就的“金招牌”,客源并不成问题,因此对于品牌的经营和打造,并不以为意。“有一次,一位日本的游客吃掉数十串烧‘凤尾’后,还打包了20串才离开。”大南路卿记烧烤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像卿记烧烤店一样,不少老牌小吃店迎来外地游客甚至外国游客已经不再是稀奇事,也许也是这个原因,他们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小吃的制作和味道上,忙于埋头经营,自然也就“无暇”为自己的产品宣传造势。
“不是我不想装修,只是装修门面漂亮了,很多食客就不敢进门消费了。”珍威肠粉店负责人如是说。位于阜民路口的珍威肠粉店,经营历史已有20多年,期间数次搬迁,尽管店面越变越宽敞,但店内的装修简单如初。
像珍威肠粉店一样,本地不少传统名小吃店,大都是由“50后”、“60后”的经营者一手创办起来,店面因此也保留着简朴的经营风格。在老梧州看来,简朴的装修意味着价廉物美。受市民的消费观影响,经营者也无意把精力花在门面装潢上。
店面的简朴,除了经营者的主观意识外,市场上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可忽视。由于租金飞涨,小吃店经营者最终逃不过结业或者重回“路边摊”的命运,经营近20年的“开记酸嘢”就是从室内经营重回路边摊的典型一例。
有实力的小吃经营者则碍于租金过高,或者环保、消防等前置审批不过关,店铺无法升级改造。多年来,缩在潘塘公园一隅的“潘塘醒醒”负责人依旧实现不了提升经营档次的愿望。
不少老牌小吃店经营者认为,职能部门从未对小吃店铺进行有效地规划、管理、扶持,导致小吃无法成行成市经营,更谈不上换代升级了。
剖析:名小吃也是“软实力”
游客来梧州,可以一睹举世无双的鸳鸯江、参拜屹立西江畔的龙母、登上城市之巅白云山……除此之外,市区还有什么能让游客驻足流连?对游客而言,大众都能消费得起的当地名小吃,不仅可以领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是城市的一张“微名片”。
诚如市政协委员、民盟梧州市委会副主委梁广辉所说,“梧州小吃大有文章可做。”梧州老牌小吃由默默无闻到声名远播,这个过程就深印着梧州人民勤劳创业的精神,“文化人从中深挖,能共同做好梧州小吃这篇大文章。”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倡导提升文化软实力,市鼎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鼎瀚认为,饮食文化就是梧州市不可忽视的软实力。薛鼎瀚表示,市内不同档次的餐饮单位已发展得有声有色,要形成梧州餐饮品牌文化,“只欠打造与宣传。”
由“吃文化”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是可以预见的。市饮食业商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餐饮作为城市旅游的重要一环,上接城市观光,下启商品消费,以饮食文化为核心,可以推出别致的餐饮之旅。
思考:打造“吃文化”需引导
令业界倍感焦急的是,梧州“吃文化”一直未得到重视,开发“吃文化”需要职能部门坐立起行。
无规矩不成方圆,餐饮、旅游等部门首先要为名牌小吃制订标准,举办年度评比为小吃造势。对此,梁广辉表示,职能部门举办年度“十大小吃”评选,通过与媒体、商家、市民的互动,评选本土十大小吃。为激发经营者的创新和竞争意识,大赛可以实行增补制和淘汰制,并推出奖励机制,给连续获奖的小吃冠以更高级别的称号。
而小吃要实现持续发展,职能部门关注小吃店经营困境显得尤为重要,“建立适应餐饮单位发展的小吃街”成为众望所归。市饮食业商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打造梧州饮食街,是集各类餐饮项目于一体的有效办法,也能促成餐饮业系统化、标准化发展。
为维护知名小吃的名声,商标注册则是有力的武器。但受知识水平限制,老牌小吃经营者注册商标步履维艰。曾获第六届梧州国际宝石节美食嘉年华美食评比梧州名小吃金奖的“肥婆牛杂”负责人罗燕萍表示,在商标注册工作上,希望得到职能部门引导。在小吃经营者当中,像罗燕萍一样热切希望的不在少数。
梁广辉对此认为,老牌小吃是城市现成的“品牌资源”,受众广,知名度高。职能部门应积极引导经营者注册商标,为打造我市名牌小吃提供资源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受困于传统经营理念,老牌小吃经营者往往满足现状导致发展停滞不前,一些优秀的制作工艺甚至失传。为确保本土小吃有效传承,梁广辉表示,职能部门可以组织有实力的经营者定期交流学习,甚至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的经营理念,转变经营者保守的经营理念,扩大名牌小吃的发展空间,促成本土知名小吃的连锁、加盟式经营,让本土知名小吃得以流传、推广。
而上档次、规模的年度饮食文化节则是光大本地饮食文化的最强助推器。薛鼎瀚认为,打造年度饮食文化盛会要坚守“本土特色”,推行“特色食品进场制”、“外地食品同场竞技制”,使饮食文化成为继宝石文化后梧州市吸引客商的一大节庆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