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吃过的“哑巴亏”
当你正在使用的美容卡、健身卡、消费卡被商家规定期满作废、余额不补的时候,当你消费购物看到商家贴出“特价、促销商品不退不换”的“温馨提示”的时候,当你外出就餐结账却遭遇商家擅自四舍五入的时候……消费者不得不感叹,这些年来,我们为这些或明目张胆,或难以名状的“霸王条款”,吃了多少“哑巴亏”?本报记者盘点整理部分案例,分析“霸王条款”存在的形式和特点,给您的消费提个醒。
重点盯防餐饮行业
就消费者以往的投诉的热点来看,餐饮服务行业几乎已是“霸王条款”的重灾区,“自带酒水另加服务费”、“节假日消费加收10%”等已是公开的“潜规则”,有的餐饮服务单位还看准一些顾客碍于面子等原因并不会仔细计算账单,便擅自将账单进行四舍五入至元的单位。因此,外出就餐要重点盯防这些方面。
前年8月本报就报道过市民刘先生在新兴二路一家正在搞特价活动的餐厅就餐,总共消费78.8元,支付100元后服务员只找回了21元整,当记者采访餐厅的负责人时得到的回应是,账单上零头超过5角的当1元收取,少于5角会舍去不收,这样是为了省却麻烦,并表示“许多餐馆酒店都是这样操作的”,外出就餐没有算账习惯的市民,往往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了亏。
今年春节大年初四,本报也报道过市民黎女士到位于中山路的一家沙龙餐厅就餐共消费75元,结账要求开具发票时,服务员却表示节假日消费开具发票,要另外收取消费金额的10%的“服务费”,即黎女士要多交7.5元才能拿到发票,向商家索取发票本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经常被商家以各种“霸王”理由阻止。
促销最易“踩地雷”
商家为吸引消费者购买,将商品降价让利消费者,但进行促销、特价活动的商品相比于原价商品却被“剥夺”了不少权利,在这些店里,消费者往往最容易踩中“地雷”。
今年2月18日,本报就反映报道了商家“不退不换”的霸王做法,当时正值服装店铺的商品换季促销,太阳广场一楼某品牌服装店买一送一,市民何小姐购买后发现衣服有瑕疵要求退换,但商家在同样的商品因无存货而无法进行更换的情况下,也坚持不能退货退款,只能更换其他衣服款式。这样的“霸王条款”在各商场、超市经常可见,何小姐的遭遇也不过是众多吃过亏的群众的其中一员。
记者走访还发现,一些服装商家对更换商品的款项还要求“少补多不退”,即更换的商品如果比原购买商品价格更高,需要补上差价,但如果比原商品价格要低,却不退还多收的货款。
办了消费卡只能任人鱼肉
市民李雅玉告诉记者,她在离家附近的一家美容美体店办理了一整年的美容、水疗、按摩等服务,总价值一千多元,突然有一天美容店打电话来告知她店铺将要停业,让她尽快到店里消费,但剩下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做完一整年的美容服务,李雅玉便要求商家退还余额,美容店却表示按规定不能退钱,只能消费或是购买店里美容产品抵偿。
无奈之下李雅玉只好用美容卡的800多元余额购买美容产品,但更令她气愤的是,此时店里美容产品的定价高得离奇,她只能买到其中3件美容产品。
记者走访中也发现,类似的美容卡、健身卡、消费卡等几乎都有余额不退还、不能兑换现金的“霸王条款”,钱已经进了商家的口袋,消费者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记者 郑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