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道菜的午餐
《西江都市报》送去的爱心鸡蛋给边远山区的孩子带来无限惊喜
记者 高云
幸福,对于边远山区的孩子来说很简单,就是一餐热腾腾的午饭,一个鸡蛋就能给他们带来无限惊喜。看着他们吃上可口午餐的时候,或许我们都有责任一起来思考探索,农村学生营养问题的解决之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越来越多的贫困县市中心学生成为受益者,而在那些普惠政策还没能延伸到的山区教学点里,现实如何?
3月23日,记者带着本报事先采购的爱心鸡蛋,来到苍梧县狮寨镇古东村,走访了这个边远山村的小学——古东小学,了解孩子们的午餐情况。

记者高云为同学们分发鸡蛋。何鎏/摄
两位学生展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午饭,一位饭盒里有鱼,另一位饭盒里除了米饭就只有一块腐乳。 何鎏/摄
隔夜饭菜热着吃
春雨过后,透着丝丝凉意,沿路的黄泥路更显崎岖。一座座山平地而起,坡路接着弯道,房子零星散布,人烟寂寥。淌过小溪,古东小学就在半山坡上。距离狮寨镇镇政府不过8公里的山路,汽车颠簸了半个多小时。
走近古东小学,传来了琅琅读书声。古东小学位于狮寨镇北面,是距离狮寨镇镇政府较近的一个村完全小学。学校始建于1958年,已有五十多年历史,但校舍的规模却缩小了:一座两层高的教学楼,每层有三间教室;一排平房被间隔成三个房间;教学楼和平房之间连着个房间,正对校门。学校里资历最老的教师黎日强还记得昔日的热闹光景,“教学楼后那一块空地上,以前还建着一座宿舍楼的,2010年那场泥石流灾害后,被列入危房整改。”循眼望去,只剩一个篮球场了。
从此,古东小学不再提供住宿,不少学生欲住校而不得,学生到校要翻过好几座山,每天走路一两个小时往返于家和学校。山里的部分孩子吃不好、走路远,“上学难”问题突显。该校目前有六名正式教师,四个年级学生共132人,其中有四五十个学生选择了留在学校吃午餐。昔日炒菜做饭的光景成为追忆,学校只能提供蒸饭服务。
教师轮流下厨蒸饭
在校长何海宁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学校环境。原来,平房中有两间房间便是现时的“厨房”。而所谓的厨房,就是两个灶台、两口锅头,一个用来蒸饭、一个用来烧水,柴火一烧满屋烟熏。尽管打开了灶旁的窗户,烟能跑出去,光也能照进来,只是旁边的土坡挡着了,还是敌不过烟熏四壁的昏暗。
第二节课下课铃一响,孩子们蜂拥而出。不到两分钟,平房的屋里门外已经挤满了孩子。塑料饭盒、不锈钢饭碗、不锈钢水杯、保温瓶……三十多个孩子把各式的饭盒交到值日老师的手中。“慢一点,别挤。”值日老师马丽珍和陈燕丽边安抚着学生,边把饭碗放进蒸饭的锅里,叠了三层才码好,又往里加了些水。老师岑醒清也忙着给门口旁烧水的锅加水,“等会孩子吃饭时就能喝口热水了。”
这时,上课铃响起来,值日老师都回教室上课了,只剩下校长何海宁来看火。说话间,他不时地往炉里加柴,翻开锅盖加水,“无论学校经济多紧张,还是要优先解决学生的午餐问题。”何海宁指着角落里不起眼的小木板说,“像做饭用的柴火,都是从村口的木材厂买来,一车拖拉机的木板就要两百块,一个学期少说也要用上三四车。”学校提供的午餐服务没有收取任何费用,水电开支、柴火费等项开支仍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给学校带来了不小压力。
学校财政压力增大,教师的工作量也在增加。教师师马丽珍说,由于学校经费有限,每天由教师轮流下厨给学生蒸午饭,“课间十分钟内,就要把炉火生起来,排好学生的饭碗。”有时候,老师们还要在上课中途溜到厨房看看火,教师的教学时间安排和教学质量自然受到影响。
一个鸡蛋也是奢侈
听说记者带来了50多个鸡蛋给孩子们“加菜”,老师们显得特别兴奋,赶紧帮忙着张罗煮鸡蛋。“孩子们很久没吃过这么丰富的午餐了。”老师何维艺细心提醒,“往水里加点盐,吃起来的味道更好些。”
中午时分,开饭时间到,孩子们逐一领到了自己的饭菜。“来来来,大家排队来领鸡蛋了。”校长何海宁拍了拍手,组织孩子们朝记者的方向排好队伍。眼看着中午能多添一个菜,孩子脸上都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接过冒着热气的鸡蛋,他们倍加珍惜,或双手捧着来回地搓,或放到饭碗里看上一会,还有的小心翼翼放进衣袋里揣着,“还是热乎乎的,真舒服。”当天天气突变,气温下降到十多摄氏度,想到这些热鸡蛋真能带给孩子们一些温暖,记者心里涌上了一股暖流。也许经历过苦难生活的山区孩子,更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关怀。
记者到各个年级的教室里坐一下,希望与孩子们沟通,更多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午餐吃什么呀?都有几个菜呢?”记者走访发现,孩子的午餐相当简单,饭碗里都是大半碗的饭配上一道菜,或是一层黄豆、或是一块腐乳、或是一小撮头菜,有肉的也只是两片瘦肉……实在很难勾起食欲的白饭青菜,孩子们却狼吞虎咽地吃得香甜。很快就把饭菜吃得干干净净,有些甚至把碗边的米粒舔干净。
读六年级的梁朋康说,这顿午饭是奶奶早上六时半就起来准备的,每天要提着饭盒走一小时的路程上学。父母外出打工后,他便与奶奶相依为命,每天都要帮忙烧火做饭,日子过得很清苦,“有时候就带当晚的剩菜,奶奶身体不舒服了,我就自己准备午饭。”
“我也想到大山外面的世界看看,我想去看我的爸爸妈妈,但是奶奶还需要我照顾,我要留在奶奶身边。”
懂事的梁朋康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憧憬和希冀,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境况如此的留守儿童。据了解,古东小学的留守儿童大约有三四十个。
“一到冬天,孩子的午餐问题最让人头疼了。”老师黎日强说,天亮的时间晚,很多家长都来不及准备午餐。而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饭盒是沉甸甸的。天气太冷了,用水蒸气蒸饭的效果有限。考虑到种种因素,学校旁的小卖部也会卖些汤粉和方便面。略显羞涩的岑碧丽告诉记者,因天气太冷,家人担心午饭不够热,便每天给她两元钱,到午饭时买碗汤粉吃。“汤粉里也只有些葱,从没在午饭时能吃上鸡蛋的。”10岁的岑碧丽领到鸡蛋后,仍舍不得吃,拿着看了一会,才轻轻地敲碎蛋壳、剥皮,小口小口地吃。
提到孩子的午餐营养问题,校长何海宁始终愁眉不展,没地方吃住,学校撤销寄宿制,学生们就享受不到住宿生生活费的补助,也就是说原可以用到改善孩子午餐营养问题上的这笔钱如今落空了。
同时,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就会给些零用钱孩子,午饭后再买些零食吃。果然,午饭过后记者看到,不少的孩子们都买了些零食,或嘴里咬着根冰棍,或手里拿着一包包小零食。学生们的午餐营养问题,确实让人忧心。
整合教育资源是出路
如何解决古东小学的午餐问题,校长何海宁把希望寄托于建新校舍的工程上。何海宁说,通过建设学校宿舍,恢复住宿制管理,既能给住得远的学生提供便利,也让学生们尽快享受上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费。在建设中,改善学校厨房的设施环境,使得学校可以轻松地做出干净卫生、品种丰富的午餐。据悉,校舍建设工程已经有施工队到现场勘探,项目在进一步申报当中。
古东小学遇到的问题在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带有普遍性。据了解,狮寨镇全镇有中心小学1所,村完全小学10所,小学教学点16个,小学在校学生共1312人。多年来,狮寨镇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虽已倾尽全力,但仍显不足。熟知全镇校务情况的狮寨镇中心校校长陈乙铭坦言,拥有学生食堂的小学仅有中心校一所,而且由于资金紧缺,中心校的食堂还没有配备桌椅。由于绝大部分学校没有学生食堂,再加上大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造成了长期以来全镇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偏差,制约了全镇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能否打开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困局?陈乙铭认为,机遇已经放在眼前。近年来,各地农村开始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或将成为解决学校食宿问题的突破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提高所有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改善教育基础设施。通过多渠道筹集食堂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使学生食堂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学生食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