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临时陪护工的出现,帮助许多家有病人的家庭摆脱了“一人生病住院、全家忙成一团”的困境,但随着这一群体的市场需求量加大和从事人数的增多,临时陪护工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那么,对于临时陪护这个新兴的行业,我们该如何进行规范的管理呢?希望我们的专题能让有识之士对此有更多的关注。

临时陪护工的出现,帮助许多家有病人的家庭摆脱了“一人生病住院、全家忙成一团”的困境。
【现状】有钱不一定能请到护工
多年前,哪家遇上有人生病住院,几乎都得“全家齐上阵”,送饭、陪护,忙得团团转,如果工作需要临时加班或遇上其他急事,更是恨不能有三头六臂……当越来越多的人因工作忙等原因分身无术,无法照顾住院的家人时,一个群体出现在了各大医院的住院部:临时陪护工。
“母亲心脏病住院一周,我和爱人也跟着忙了一周,医生说手术后还要留院观察治疗,看来这回必须请护工了!”近日,家住蓝天港湾的钟晓琪在市中医院楼下徘徊许久,做出了这个无奈的决定。
虽然不是家中独女,但钟晓琪的哥哥远在悉尼,照顾老人的担子基本就落在了她和丈夫肩上。上班偶有脱不开身,但又不忍心看着花甲之年的a父亲在医院和家之间奔波,找护工成了钟晓琪的当务之急。
“没想到现在护工这么紧缺,我又是贴通知又是托护士找,整整四天才找到一个,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24小时护理每天要130元。”钟晓琪在一家制衣企业担任销售主管,月薪5000元,虽然觉得护工开价高,但想到有个护工全家人都可以歇口气,她最终还是决定花这笔钱。
“护工难找、价格偏高”,不止是钟晓琪这次找护工经历的最深体会,也是许多病人家属的真实感受,记者走访市区几大医院的住院部时发现,几乎每家医院都有临时陪护工的身影。一些被采访者纷纷表示,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加上工作压力常态化和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剧,市民对这一特殊群体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在梧州做了6年多护工的陈秀婵是苍梧县岭脚镇人,一张折叠床、一个放着简单洗漱品的水桶,一个装被褥的蛇皮袋,就是她辗转于几个医院之间工作时的所有“家当”,目前,陈秀婵的护理对象是一位80多岁的老人,因中风住在工人医院。
“6点:起床,帮老人翻身,自己洗漱;6点半:买早饭,自己先吃;7点:老人醒来,擦脸漱口,喂早饭,接尿;8点:医生查房,领药,喂药;8点半:开始吊针……”一个旧牛皮本,被陈秀婵拿来记录每天的护理“台账”,记者翻看了一下,从每次大小便的时间、量、形态,到推老人去户外散步的时间以及老人的状态,甚至半夜老人起床的次数和睡眠情况,她都做了详细记录。
“不记下来容易忘,如果病人家属或医生问起来,我答不上的话,那家属肯定以为我没有好好照顾老人家,这钱我也拿得不踏实。”45岁的陈秀婵文化程度并不高,但她告诉记者,自从跟着老乡出来做这行起,就没打算耍小聪明。在医院待了几年,也掌握了一些护理不同病症的注意事项,因此,照顾病人对陈秀婵来说已经是轻车熟路了,虽然护工的活儿只能通过同乡或相熟的同行介绍,但她一直接活儿不断。
“很多人都觉得我们收费贵,其实我们也都是根据病人的自理程度来定价的,瘫痪病人需要24小时全天护理每天要140元,如果病人可以自理,我只负责白天输液的陪护和一些简单护理,70元就可以了。”陈秀婵跟记者介绍自己收费标准的时候,刚好病人的儿媳走进病房:“贵也没办法,现在很多人排队都请不到护工,尤其是像阿婵这样有责任心、实在的,能请到都算是我们家的幸运了。”
身为保健医师的黄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普通家庭子女少、工作忙,加上社会趋向老龄化,考虑请护工来照顾老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将会是以后的趋势,“特别是那些长期卧病在床或身患重病的人,如果子女们都有工作,日常时间较忙,而假如家庭条件允许,请一位有耐心、有责任心的护工帮助进行日常护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一来,家人可以轻松点,二来家人也可以给予病人更多精神、情感方面的照顾。”
如今,梧州市区内各医院的护工非常“抢手”,记者根据采访中对几大医院病房入住率的粗略统计,每天在医院从事临时陪护的护工大约有500多人,而24小时全天候陪护的费用,也由2010年的80元~100元上涨到现在的120元~1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