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题】出现纠纷难维权
虽然请临时陪护工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病人家属减轻负担,但病人家属并不因此就完全没了烦恼,因为,临时陪护工这一群体目前仍处于自发形成的状态,因此也没有得到规范的管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对于临时陪护工这个群体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没有统一的准入制度以及业务培训和上岗证件要求,甚至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合同条款,因此,雇佣者没法查询护工的雇佣信息、个人简历、服务能力,出现问题也很难维护自己的权益。可以说,这一行业处于“入行易,无人管,质量难保证”的尴尬境地。
据了解,我市各医院中活跃的临时陪护工多数为40岁~55岁年龄段的中年妇女,她们或来自市区周边农村,或是城市下岗工人及无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这些临时陪护工在工作中,只能凭个人的生活经验、良心道德来做事。
两年前,为给先后考入重点高中的一对儿女赚学费,蒙山的邓丽红来梧州做起了护工,原以为不怕辛苦、干活快、力气大就能干好护工的,可由于过去在家种田为主,对护理的概念就是“伺候人的活儿”,也从没接受过任何专业培训,今年2月底,邓丽红在护理一位刚做完肠道手术的病人时,就出现意外了。
“当时那个病人做了肠道手术,医生交代注意事项时我没在,病人醒了后直喊口渴,我便喂水给他。后来,病人又说饿,于是我就在医院饭堂买了粥给他吃,谁知,居然肠梗阻了。”虽然事情已过去了一个月,但对于毫无医学常识的邓丽红来说,还是很郁闷。
原来,邓丽红护理的病人做肠道手术时打了麻醉,必须等排气后才可以喝水,吃东西也要从稀质流食开始,逐步恢复正常,结果,由于邓丽红缺乏术后护理知识,让病人术后短时间就吃下东西,结果导致了食物潴留在了腹部引起了肠梗阻。
记者在采访当时为邓丽红护理的病人做手术的陈医生时,这位从医20多年的医务工作者显得有些激动:“护工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不是简单的保姆。对于术后护理,哪怕是病人喝水这样简单的事情都是有学问的,该不该喝水、什么时候喝水、喝多少水、喝凉水暖水……都要根据病情来定。护工即使没有医学知识,但在护理前也要适当培训一下,否则还会出更多问题。”
没经过培训就直接上岗,这个问题的确令人担心,那么,我市有没有对临时护工进行专业培训的机构呢?记者采访了市人社局就业培训科、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以及市妇联的相关负责人。
市劳动就业训练中心负责人坦陈,到目前为止,我市还没有组织过护工类的职业培训,虽然也有前来咨询的,但不超过10人,所以一直没有开设相关培训。
而市妇联与市人社局联合组织的就业指导中,也没有针对护工的护理项目指导,与护理沾点边的只有中医按摩,但接受该类培训的人多数不是从事护理类工作,而是到美容、美体、按摩店求职。
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看钱做工、看人做工,是吸引许多人投身护工行业的原因之一。在人社局采访时,一位曾为家人请过护工的工作人员坦言:“护工目前的工资却已远远超过了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职业工资指导价。”而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逢年过节护工稀缺时,有的护工还会提出双倍、三倍工资的要求,甚至还出现过转手倒卖陪护名额从中赚取介绍费的情况。护工工资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无疑让不少有心请护工的人备受困扰。
付出了不菲的费用服务质量却得不到保证,而想投诉维权难度又极大,这更是让雇主们最头痛的事。
目前,在市工商部门登记的服务类公司中,没有一家能提供护理、陪护的服务。我市的病人家属了解、雇佣护工的渠道,多数是通过熟人、医院的医护人员或病友间相互介绍的。记者在采访中试图从医院或家政服务类公司找到一些临时陪护工的登记信息,但除了已经找到护理对象的护工口头提供的电话号码和姓名外,一无所获。对护工信息不掌握,加上病人家属与护工之间大多没有任何有效的合同制约,因此,出现纠纷时雇主往往维权无门。
据市卫生局有关人员介绍,临时陪护工不同于医院自聘卫校毕业生的那种护工,她们提供护理服务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管理规定,也没有规定明确的管理部门。几家医院的回答也基本相同:“请护工是病人的私人行为,医院一般不干涉,除非影响到他人,医院才会出面调解。”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缺少科学的用工机制和相应部门的监管,不仅病人在接受护理时没有安全感,护工自身的利益也可能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这种状况不加以重视,会极大地阻碍护工行业的良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