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缺少科学的用工机制和相应部门的监管,也可能使护工自身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资料图片)
【建议】护工行业亟须推行持证上岗制
随着陪护工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市民关注,如何引导这一行业良性发展也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思考。
在今年我市“两会”上,身为医务工作者的梧州市政协委员黄德旺递交的提案中就针对“陪护工从业管理”、“护工行业管理”、“陪护工队伍建设”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
黄德旺认为,医院护工最好有专门陪护服务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和派遣,陪护服务机构也必须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为从业的陪护工建立简历个人档案,配合医院对陪护工实行上岗前培训和健康体检,服务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和收费公示。对陪护工行业应制定规范的简易雇工合同,明确陪护工与雇主各自权利和义务关系,雇主与陪护工在正式形成雇佣关系时必须签订合同。此外,我市还应将这一群体纳入医院的整体管理体系内,成立临床陪护中心,医院为陪护工确定统一的服装和编号,做好定期考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医生、护士和陪护工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保证陪护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
另外,黄德旺还建议我市卫生、教育主管部门及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相关专业,招收临时护工学员,培养护工专业人才,同时,不定期开展从业陪护工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谈到通过卫校护理专业培养专业陪护工,梧州市卫生学校招生就业科负责人邓老师表示,目前卫校的护理专业、康复技术专业,便是针对各级医院、卫生院、医务室、保健机构、个体诊所、幼儿园、养老院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向医院输送的护士、护工就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他们除了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外,还具备护理病人的理论和专业技能。
至于是否考虑申请增设陪护专业,邓老师坦言,这的确挺符合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社会发展需求的。但是,目前的陪护工市场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一些市民会觉得这个行业不稳定而不愿意让子女就读。因此,希望政府在护工管理这方面能出台一些措施。
采访中,作为病人家属的李明翰坦言,他之所以没请护工,就是因为对我市目前的陪护工市场不太放心,“规范临时陪护工的最有效方式,应该是扩大护士配备来提高护理质量,这样就能从一定程度上降低病人自聘陪护工的比例。”李明翰的这个建议,正是卫生部发起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的最终目标,市人民医院为了开展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就将部分卫校毕业生纳入了医院管理的护工队伍,对一些病情严重的病人进行生活护理。虽然做护工只是卫校毕业生就业道路的一个过渡阶段,但病人在得到较为专业护理的同时,也看到了护理专业教育机构与陪护工市场实现对接的希望。
保健医师黄锐则认为,尽管现在我市各大医院开展的“优质护理示范工程”,目的是真正实现“护士病人点对点服务”,但从我市的现状来看,要实现还需要时间,即使今后陆续实现了医院内“护士包病人”的模式,陪护工也依然有其生存的空间。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为1.7765亿,占13.26%。按照联合国的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正在向老龄社会迈进。因此,黄锐建议,不仅是卫校等职业学校应设立相应专业,作为高校的医学院也应该设立专门的院系,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而且要把爱心作为重要的职业道德来灌输。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应扶持政策,让陪护工职业成为受人尊重、入行门槛高的热门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