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梁燕如)保险业务员将终身寿险描述成有高额回报的理财保险,年老市民冲着“高额回报”糊里糊涂签下了保单,75岁市民叶阿姨在购买保险5年后才发现“上当了。”梧州市消费者协会负责人提醒,市民购买保险要仔细阅读保单内容,认清购买的险种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不要过分相信保险业务员。
购买保险5年后才发现“上当”
家住民主路的市民叶阿姨今年75岁,老伴已经去世多年,儿子外出工作不在身边,常年独自一人生活。
5年前,叶阿姨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市内某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张某。叶阿姨回忆表示,当时,张某告诉她,只要缴纳5000元基础保费就能逐月获利,利率比银行高,“5年后,保险公司就会连本带利返还。”
叶阿姨听准了“利率比银行高”、“5年后连本带利返还”的承诺,就和张某到某商业银行开了账户,并将账户内的5000元转给保险公司。数天后,张某将保险合同拿给叶阿姨,叶阿姨没有细看内容,就在合同上签了字。
次年,张某又来到叶阿姨家中,劝说叶阿姨再缴纳5000元加大基础保费,以获得更多利息。在张某劝说下,叶阿姨又给了张某5000元现金。叶阿姨表示,张某收钱后只给了她一张手写的收据。过后,张某没有送来发票,但由于信任张某,叶阿姨也没有在意。
又过了一年,叶阿姨和朋友闲聊才知道,“张某第二次上门拿走的5000元没有交给公司。”于是,叶阿姨拿着张某手写的收据到保险公司查询,公司果然没有张某将保费入账的记录。而张某此时已辞职,保险公司无法联系到张某。庆幸的是,保险公司帮叶阿姨联系上了张某的父亲,张某父亲用自己的退休金还给叶阿姨5000元。此事告一段落。
但叶阿姨万万没料到,“5年后连本带利返还”的美梦会落空。今年4月初,叶阿姨来到保险公司,一心想拿回5年前缴纳的5000元,以及张某当时许诺的“利息”。公司工作人员告诉叶阿姨,按照保险合同内容,只能给叶阿姨退还1400多元。叶阿姨当时就懵了,“利息没拿到,自己还赔了本。”
4月19日,记者来到叶阿姨购买保险的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已经将叶阿姨的情况向上级反映,并在近期给叶阿姨一个明确的处理办法和回复。
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销售误导
记者在市消费者协会了解到,近来,市消协接到数起针对购买保险的申诉。提出申诉的市民大多是老年人,申诉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保单内容与业务员介绍的不相符,理赔金额与业务员口头承诺的不一致。对此,市消协负责人提醒,市民购买保险,切忌过分相信业务员,要细看保单内容,弄清楚购买的险种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需要。市民遇到业务员上门劝缴保费、又没有出具合法收据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
市保险行业协会负责人则表示,一直以来,保险销售过程中不时出现误导、欺诈行为,从去年开始,广西保监局开始重点整治保险销售误导等问题,以保护被保险人的合法利益。针对时有发生的保险销售纠纷,该负责人表示,市民一定要将保险与储蓄严格区分开来,不要轻信“高额回报”的销售误导。市民购买保险后,在10天的犹豫期内,要听清楚公司电话回访的内容是否与业务员推销的一致,发现问题时可立即退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