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历史上没有的并不等于今天和未来不能有”
“回归之前部分香港人有一种心态,希望历史凝固,只看到香港和国家的差异,看不到香港回归后的机遇。”张志刚说。
现在,香港社会不再只强调“不变”,即将就任行政长官的梁振英就提出,香港要稳中求变,推动香港继续进步。
“香港百多年来由渔港、通商港,变成世界工厂,再蜕变成金融中心,就是靠港人的灵活多变,每次都能顺势而起。”曾荫权在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中说。
香港要“顺”的,就是中国迅猛发展的大势。15年来,中国的崛起不仅给了香港发展广大的“福地”,而且每当香港遭遇危难,中央政府总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至今已出台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开放赴港个人游、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等数十项措施,在危难时刻给予香港最有力的支持、最温暖的拥抱,帮助香港转“危”为“机”。
2011年8月美国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三个月后,曾荫权曾担忧香港难以独善其身,经济可能在未来经历几个季度的艰难时期。但时隔半年,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情已释然:“到目前为止,香港没有一家金融机构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倒闭,没有出现大的金融风险。”
他说:“我们背靠祖国,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在最困难的时期,香港没有融资的困难。1997年以来,香港的信贷评估连升三级,这也是‘一国两制’的成果。”
在香港回归进程扮演重要角色的原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回忆说,中英谈判初期,英国代表公然说你们这个“一国两制”是乌托邦,行不通。“我驳斥他,不要忙下结论,将来让实践来证明。历史上没有的并不等于今天和未来不能有。”
阳光照映着维多利亚港两岸。曾荫权在回归15周年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未见过如此成功的案例。‘一国两制’的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它在近15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三赢局面——国家赢了,港人赢了,世界其他国家也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