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 (记者 高云 通讯员 郑彬昌)光影交错,渔歌声声,藤县文联、藤县文化馆组队演出的《疍家歌》日前在东莞举行的全国首届水上民歌大赛中大放异彩,由苏向改编,邓海燕、魏百坤、周妮、邓芳演唱的原生态疍家歌以优美的旋律和圆润的唱腔撼动全场,荣获金奖。
二重唱,叹出疍家歌韵味
这首由当地文艺工作者苏向改编的《疍家歌》是一首歌唱做人道理与家庭美德的疍家谣,由数十年的民间音乐收集中精选编配而成。它由“湾船歌”、“姑问妹(陪叹)”、“鲤鱼歌”三个曲子组成,整首唱词平实而生动,既充分体现了疍家人的智慧,也表现了疍家人的朴实、勤劳与善良。
据介绍,参加决赛的有来自广西、广东、黑龙江、云南、陕西等地的16支代表队,比赛歌曲有咸水歌、渔歌、艇仔歌、高堂歌、龙船歌等种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众多歌曲中,藤县疍家歌能脱颖而出,是因为改编后的疍家歌更显悠扬动听。”藤县文化馆馆长李前说,藤县疍家歌重在“叹”,声音多在真声域,平稳而低沉,“以前渔歌多为独唱或对唱,但现在我们以二重唱演唱方式,声音更丰满。”
不断改革,将疍家歌推向舞台
藤县与水相依,过去很多人以打渔为生,孕育出了独特的藤县疍家文化,以及代代相传的疍水歌。如今,渔民上岸了,社会发展了,疍家文化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如何传承和发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位文艺工作者面临的问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文化馆开始收集整理疍家歌。近年来,藤县的音乐工作者以此为素材创作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曾获第十三届“八桂群星”银奖的藤县民间歌舞《水上情》,其音乐素材就取自疍家歌,又如《藤县水调民歌联唱》、《西江疍家谣》等等。
“希望在歌曲的创造上,以疍家歌的旋律素材为主,同时也增加新的音乐元素。对于原有的原生态渔歌,会加以配乐,运用二重唱等多种演唱方式,令其更适合舞台表演。”李前说,希望将疍家歌推向舞台,让真正具有原创能力和演唱能力的民歌爱好者成长起来,激发他们的潜能,为疍家歌的传承与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无论是其母亲是疍家人,从小听着母亲哼唱疍家歌的表演者魏百坤,还是土生土长的藤县人周妮,真正学唱疍家歌还是因为排练节目的需要。这些年轻的表演者接触疍家歌的轨迹正恰恰反映出传承的困境。对此,李前坦言,虽然疍家歌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但在传承保护工作方面还是很缺乏人手,“希望能有更多艺术家到藤县采风,将疍家歌演绎出更美的旋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