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天港湾小区保安班班长尹健荣,在一名轻生女子欲从5楼阳台跳下去的危急时刻,尹健荣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腕长达半个小时。事后,市民亲切称这位退伍军人为梧州“抓手哥”。 网友“你想我点啊” 摄
60岁的游泳爱好者杨森,因在旧松脂厂码头游泳时救起了一名溺水儿童,被网友亲切称为“最美白发翁”。 网友“人人喜洋洋” 摄
阅读提示:
最近一段时间,“白发翁”、“抓手哥”、“水精叔”等成为市民热议的人物,在市民遭遇溺水、发生跳楼的危急时刻,他们这些最普通的小人物挺身而出,成为群众心目中的平民英雄。
即使当下的社会不时传出负面的新闻,但是,这个社会仍有更多让我们感动的故事。平民英雄所带来的正能量,给这座城市人们的心灵带来了激荡,让人不禁重新审视身边那些不惊天动地,甚至看起来很普通以致我们容易忽略的道德力量。它让我们相信,这种力量的激发与汇聚,一定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前段时间,梧州有两位普通人的故事得到了各媒体和市民的广泛传播和赞扬。
一位是60岁的“非专业”游泳爱好者杨森,因在旧松脂厂码头游泳时救起了一名溺水儿童,被网友亲切称为“最美白发翁”,不少市民也纷纷称赞“‘白发翁’,好样的!”
媒体记者采访“白发翁”后才知道,原来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救人,两年来他共救起过三名溺水者,不少网友自发请愿:该给老人一个见义勇为奖!
另一位是蓝天港湾小区保安班班长尹健荣,在一名轻生女子欲从5楼阳台跳下去的危急时刻,尹健荣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腕,并俯身坚持半个小时。他和同事用床单捆住轻生女子的腰,直到消防人员前来营救。
媒体报道后,市民评价尹健荣“够英勇”、“很给力”,并亲切称这位退伍军人为“最美保安”和梧州“抓手哥”。
1他们以行动传送正能量
“白发翁”与“抓手哥”的故事,是那么真切地感动着梧州人。两位救人英雄在事后面对媒体的时候,没有豪言壮语,只是说“这没什么”。但是,他们朴实的言语,却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温暖和这些平凡人身上的正能量。
如果说,杨森在发现儿童溺水后,没有半点犹豫便前去营救,体现了他见义勇为的美德的话,那么,事后人们才知道的他一直低调救人的事,则更令人心生敬佩;
如果说,尹健荣的及时出现和奋力施救,体现了他作为保安人员坚守职责的话,那么消防人员赶到前的半个小时,他和另外四名同事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措施,则折射出了小区保安这个群体对小区群众的关爱。
这种正能量一经报道便引发市民的高度关注,不仅仅因为施救者是普通人,更多的是因为这些普通人的义举带给我们的感动与反思。无独有偶,几天前记者接到线索后去岑溪马路镇岭腰村采访莫振耀老人的故事,也让人感到了正能量带给人的力量与温暖。
年近七旬的莫振耀,被村民亲切地成为“水精叔”。几十年来,他先后在黄华河中成功救过8名溺水者,没有报道、没有宣传、没有奖励、没有酬谢,甚至有些被救者还没对恩人说声谢谢,莫振耀就已经转身离开了,他就是这样默默救人,低调行善,数十年如一日,甚至,在因车祸造成脊椎骨骨折留下后遗症之后,仍跳进凶猛湍急的河水中救起两位村民,那一年,他已67岁。
面对记者的到访,莫振耀有些意外,向来不善于表达的他不断重复:“我只知道救人是对的,不救是错的,其他的没想那么多。”
一个不会讲大道理,看上去有些毫不起眼的老农,却在几十年里把救人当作平常事,不图任何回报,这不正是小人物身上的大能量吗?
7月25日,梧州零距离网站骑楼论坛和本报相继报道了从河池来梧州务工的杨胜贵一对双胞胎儿女因早产而生命垂危的事情,并向社会发出了“救救这对双胞胎姐弟”的呼吁,一时间,很多热心市民和外地网友都通过各种方式为两个孩子捐款。
微博上,网友们不停的转发、跟帖,已经为孩子捐了两次爱心款的市民慧慧感慨:“看到这么多人帮双胞胎,相信还是好人多,两个孩子长大后一定不会忘记梧州,这个有爱的城市。”
双胞胎的父亲杨胜贵,也一直将帮助过他们的好心人名字记在纸上。纸上的这些名字,是那么普通,甚至有些献出爱心的人根本不愿意留下自己的名字,推辞不过杨胜贵,便在纸上写下“阿姨”“叔叔”“伯伯”等家人一样的称呼。
2正能量随处可见
环顾现在我们身处的环境,信任危机见怪不怪、负面新闻不绝于耳……在负能量、负情绪弥漫的环境中,一件很小的事,只要让人感觉温暖、感动,便迅速被贴上了“正能量”的标签。
于是,“正能量”成了继“给力”“威武”等赞扬热词后使用率极高的一个词。
什么是“正能量”?记者在最新版《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查到该词,只有对“能量”的解释:比喻人所能发挥的能力和作用。引申一下,也就可以理解为泛指一切给予人向上、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行动的动力和感情了。
就是这样一个没有标准定义的词,被很多人挂在嘴上、记在心里,习惯把所有温暖的、积极的、健康的人和事,都归入“正能量”范围,如下三云路那间免费为老人提供早餐长达九个月的餐厅,得知血库告急立刻组织人员献血的企业团队,繁华路段火灾后不顾自家商铺先去喊邻居们逃生的街坊……
双胞胎姐弟命悬一线,有人送钱来医院了,有人在微博爱心接力转发求救信息了……这些原本没机会见面的陌生人,在这场救救孩子的战役中亲如一家,用爱心传递着这个城市质朴的温情,传递着微小的正能量。
采访中,这样一件事令记者印象深刻:七月下旬的周末,市政广场上,一个2岁左右的小朋友玩球时摔倒了,被另一个5岁的小朋友看到,马上热心地去扶地上的小孩,2岁多的小孩起来后委屈地跑回只顾聊天的妈妈旁边,指指摔脏的膝盖,又指指刚才扶自己起来的小哥哥。
“刚才被哥哥撞到了是吗?都叫你别去大孩子旁边玩了……”年轻妈妈向5岁的小男孩翻了个白眼,冲自己孩子喊着。
5岁小男孩的爸爸在一旁目睹了全过程,他走上前去拍拍儿子的肩膀:“小伙子,你刚才很威武!”5岁的小男孩抬头看爸爸,眼含泪水。
“就算被帮的人都没说‘谢谢’,就算本来做了一件好事反遭来错怪,下次遇到这样的事,爸爸还是会支持你这样做的,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像阿姨这样。”这位父亲的话,尽管并不能改变那位投来白眼家长的判断,也许不能马上打消儿子的委屈感,但他是真的想给孩子传递一种积极的正能量,希望孩子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都是积极的行动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不管是见义勇为、爱心救助,还是善待老人、奉献社会,这种种过程,本就是一个公民在为社会聚积正能量的过程。
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的梧州,要感谢这些正能量的传播者,包括那位5岁男孩父亲,当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世风日下时,正是他们传播正能量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温暖。”
3社会期待更多正能量
说到传播和影响力,很多人都会想到新闻媒体。的确,在一件正能量事件的报道宣传和传递某种态度声音上,媒体从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但是,真正能够让一个普通人一直心存善良、正义和爱心的,还是那些同为普通人的亲人、师长或朋友。
莫振耀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每次和父亲走在山路上,都会遇到一些拉着板车或肩扛柴艰难前行的路人。这时,只要父亲手里没拎太多东西,一定会上前帮对方推上最难上的那个陡坡,尤其是看到有些年纪大的老人,他更是毫不犹豫。”莫振耀父亲的身体力行,培育了一个从黄华河成功救出8位落水者的平民英雄。在这一对平凡的父子身上,我们看到了榜样的影响。
近日,3路公交车上,年轻妈妈吴诗给新上车的一位老人让了个座,被一旁的儿子看到了,结果车到了下一站,又上来一位老人时,只见这个小男孩迅速站起来:“老爷爷,您坐我这里吧。”
一时间,吴诗对儿子的行为有一丝吃惊,“让座是老师教你的吗?”“不是!”“那你是怎么想到要给老爷爷让座的?”儿子窃喜:“刚才你不也给老人家让座了吗?”
吴诗这才回过神来,原来,自己不经意的一个举动,在孩子眼中,就是一个真实的文明范本。
很多时候,正能量就是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看似平常的正能量不仅可以积少成多,还会薪火相传。就像我市自愿捐献器官的第一人陈彩园,为了令更多病人延续生命,她选择了这样一种大爱的方式告诉女儿要心存善念。相信多年以后,当陈彩园女儿回想起妈妈的这个决定时,一定会更加理解妈妈传递给她的这份博爱的精神境界。
我们从杨森、尹健荣、莫振耀、陈彩园这些普通人身上感受到了正能量,以及这些正能量带来的影响力。
采访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精神文明办主任于超成表示,不论是全国文明城的创建还是梧州城市文明的发展,都需要靠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正能量来影响更多的人,“其实,对于城市文明的正能量,不需要什么豪言壮语、丰功伟绩,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力所能及地搭把手,就是一种正能量。”
■网友观点
江门:一个城市的文明,更多的是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受人恩惠时应心存感恩、学会报恩,而我也相信懂得感恩的人,会继续将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毒鼠弱:梧州评选文明城,不在于喊了什么口号,而在于这些来自市民、来自底层的正能量。
彬昌:如果说,“最美”人物的行为,是在突发情况下喷涌而出的强大道德力量,那么,送粥、送茶等普通而又温暖人心的细小善举,则是更多普通人都能够做也正在展示的道德立场,同样让人欣喜。
西关:在人们困顿之时施以援手,虽然只是一粥一饭,或者是一个办法点子,甚至只是一句鼓励、安慰话语,但是这样的正能量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却是强大而持久的。相对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更让人感觉温暖。这种正能量的本质,其实就是建设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公民精神。
冰心有言: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底下细小的泥沙。
乐其: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爱心、有责任感,坚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就能积小善为大善,变小德为大德,登临人生境界最高处。
↑蓝天港湾小区保安班班长尹健荣,在一名轻生女子欲从5楼阳台跳下去的危急时刻,尹健荣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腕长达半个小时。事后,市民亲切称这位退伍军人为梧州“抓手哥”。(李先生提供)
■记者手记
在细节处传送城市正能量
当一个个普通人怀着最本能的朴素情感,为社会注入正能量时,为是否也能将你心底最深处的正能量火种激活,指引你也来做一个正能量的实践者?
以下这些场景相信很多人都亲身经历或看到听说过:
眼看就到上班时间了,快走几步奔向电梯,可就在快走到电梯口时,电梯门关上了,任凭你怎么用力按“开门”键,只能任时间过去,等待下一班运行到此的电梯;
领着孩子在烈日下等出租车,好不容易等来了一辆显示“空车”的出租车,就在转身领孩子准备上车的一会工夫,就被别人抢在前面冲进车里;
过斑马线的人流中,一位手拄拐棍的老人步子很慢,慢到斑马线的交通灯从绿灯又转回红灯,他还没走到对面,于是,最前面的汽车开始不耐烦地猛鸣喇叭,刺耳的声音不仅吓到了其他路人,急促的鸣笛也让原本就走不快的老人更蹒跚了……
快,确实方便了自己,但是,我们为何不反思一下,抢快之举是否给他人造成了麻烦,是否符合了文明的准则,假如不是,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呢?
正要关门的电梯里,慢一些,从电梯里面按下“开启”键,等一等匆匆赶来的同事、邻居或陌生人,他们也许就会对你报以感激的微笑,减少了一次迟到;
无意中,和对方等来了一辆出租车,慢一些,示意让对方先走,如果对方是第一次来梧州,那么你和这个城市的好印象他便记住了;
眼看绿灯已经亮起来,但前方斑马线上步履缓慢的老人家还没走过去,慢一些,不要鸣笛催促,等他过完你再走,就算老人家过完已经又成红灯,就算后面的车不明情况怨声一片,起码,你做了一件心安理得的事。
这些几乎每天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小事,只要我们换一种方式,花小小时间,就能传递出对他人的关爱,就能为这城市增添一分文明的气息。
“白发翁”、“抓手哥”等人做的都是危急关头的大义之举,平常人遇到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城市文明风气的正能量并不是只有事关生命才显现出来,对于许多单位和普通市民来说,平时生活中许多不经意的细节都可以传送文明的正能量。
前段时间,与“白发翁”、“抓手哥”等英雄救人行为一样,备受市民称赞的还有一个“送粥故事”,这九个月来,食通天酒家一直坚持免费为60岁以上的老人送粥,为的是关爱老人家,省去他们煮早餐的麻烦。莫以善小而不为,该酒家的善举看似很平常,但是,它传递出的正能量同样让人为之而振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