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市工业园区占地19.2平方公里,拥有2万多外来工人,60多家日夜开工的工厂,规模堪比一个中小型乡镇。多年前,梧州工业园区一家服装企业外来高管范先生对记者说:“对我来说,园区只是一个打工的地方。”如今,持这种看法的外来工已越来越少。
公共设施日益增多
在星华工业小区,1600多套用于改善园区工人住宿条件的公租房正在装修,年末将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今年,梧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筑巢”——投入附属设施建设,让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服务直接惠及外来工人,让越来越多的外来工留下来。
梧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陈绍霖介绍:“鑫华通电子信息科技园正在动工建设,更多外来工将涌入园区。为了让这些悬在空中的候鸟落地,我们的制度设计正在逐步关怀到具体个人。”
据介绍,措施是划出土地建设工人文化宫、汽车客运站警务室、医院、招工培训总部,甚至是超市、咖啡厅,以及一所容纳1000名学生的小学。
此外,为了解决工人自我提升的需求,园区让梧州学院等高等教育机构入园,为工人们提供再教育以及学业证书。有部分企业家认为工人学习会影响生产,园区专门召开培训班,为企业老总们“洗脑”。
目前,梧州工业园区科教文卫局正对各企业进行职工诉求问卷调查,以便进一步掌握外来工动态。虽然最终的信息未收集完毕,但从反馈的信息看来,外来工们首要需求是有稳定工资,二是不再漂泊,“落地”融入梧州。
成为梧州市民不难
苍梧县六堡镇甲三村33岁的村民黄梓耀,在园区内的一家针织厂工作六年时间,他从一只“候鸟”,成为了城市居民。
黄梓耀曾在广东、上海务工7年,曾在深圳富士康的工厂干过,一年内换过5家工厂。他曾想留在广州、深圳,但上万元一平方米的高房价让他止步不前。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座漂浮在半空的“孤岛”:“每日就是紧张地上班、下班、睡觉,没有私人时间,同宿舍的员工之间也甚少交流。我成为一条生产线上的附属品,除了得到金钱,一无所有。”
2006年,黄梓耀回到了梧州的工厂,他在生产线上收获了爱情——认识了一名来自藤县濛江镇的女孩。当时园区设施不完善,他晚上和女朋友出去“压马路”,除了工厂的灯光,周边漆黑一片,买饮料、吃小吃,甚至买鲜花,都得打的跑到市区。
后来,企业设立夫妻房,他与女友结婚并同住一间宿舍,诞下了一个小男孩。目前,夫妻俩收入少时有3000多元,多时4000~5000元。今年开春,夫妻俩用积蓄在富民路的聚福茗城居民小区按揭买了一套20多万元的商品房,月按揭1000元。
有了房子,黄梓耀觉得自己融入了梧州市。他认为在园区生活比以前方便了,“一出厂门就有超市、大排档、网吧,20分钟就能直达河东区的公交车”。
子女教育容易解决
与黄梓耀相比,园区的企业老总们普遍关注公司高管人员的子女在梧州本地学校入学难问题,这个问题花费了不少公司员工大量的精力。
现在问题已得到解决。广西睿奕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钟伟表示,公司外地高管的孩子现在可以无障碍进入梧州市公办学校。宝嘉制衣公司行政秘书韦李欢也介绍,各种就学手续正在逐步取消,“只要公司开出证明,外来高管人员子女入读梧州市的公办学校并不难。”
据了解,目前在市区居住的企业高管或外来员工,凭借租房合同及公司证明,就能在居住地所在的学校入读,在园区内居住的员工则多数到河口小学入读。梧州工业园区管委会一名负责人介绍,园区建设的小学将争取年内完工,最快明年夏季可以招生,届时外来工子女读书将更方便。
8月31日下午,工业园区一家电子企业的湖北籍管理人员黄玉兴走进富民小学接孩子放学。校园内,他的儿子正和梧州的小孩子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合作把篮球一次次投向篮筐。孩子的阵阵欢笑让黄玉兴觉得,外地孩子和梧州本地孩子其实并没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