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西江都市报)8月30日是农历七月十四“鬼节”,是市民祭祀亡人的传统节日。细心的市民发现,当天,祭祀用的豆腐涨价了,烧腩也涨价了……记者走访了解到,自主定价权为商家节日提价大开绿灯,应节商品的节日刚需特质诱发商家逐利欲望。
应节商品逢节涨价
8月30日,家住河东的市民刘小姐发现,南中市场平日卖0.5元的豆腐,当日涨到了1元钱。家住河西的市民肖女士也发现,新兴市场某摊档的烧腩每公斤涨了4元,“每逢到了节日,应节商品的售价都上涨。”
8月31日,记者来到南中市场发现,豆腐售价已回落到每块0.5元。当记者询问30日豆腐涨价的原因时,某位经营者言辞模糊地表示,因为豆腐是“鬼节”祭祀用品,市民的需求量大了,所以提价平衡供求。对此,国家统计局梧州调查队价格调查科负责人认为,节日涨价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归根于商家的逐利需求,并引发行业间的跟风提价。同时,市民对应节商品的刚性需求,也助长了商家提价的底气。该负责人表示,只要不是实时经营成本大幅上调,节日过后,部分应节商品的价格会回落。
市消协:自主选择避开涨价潮
价格说调就调,商家的“涨价特权”是什么?市价格监督检查分局办公室主任黎明昌表示,根据《价格法》,只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才由政府定价、或实行政府指导价,除此之外,商家可根据自身经营成本对商品进行自主定价,价格由市场调节。黎明昌表示,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后,商家进行正常调价时,物价部门不能强制调价方向。但物价部门要求商家做好明码标价工作,黎明昌提醒,市民发现商品收费与标价不一致时,可向物价部门举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