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梧州媒体关于原梧州市工艺厂工艺美术工作者叶权生创办的“老东西”展厅的报道,引发了读者对于民间藏品展厅、民间博物馆的关注。
近年来,梧州先后出现了多个民办性质的博物馆,这些大大小小的民间博物馆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顽强的力量参与到我市的文化建设事业中来,正日益成为市民触摸历史、感受文化的好去处。
“梧州龟苓膏果然名不虚传!”“想不到一杯龟苓膏的背后,还有那么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每天,在梧州工业园区的中恒集团龟苓膏文化博览园,前来参观的游客们都会对这个集游览、参观、购物、品尝、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博览园称赞不已。
梧州龟苓膏文化博览园由中恒集团投资1500万元建设而成,博览园集游览、参观、购物、品尝、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设黄龙护九龟、历史文化考古廊道、别致小园林、生产原材料展示柜等参观景点。游客在游览的同时,还可以现场目睹双钱龟苓膏、龟苓宝的自动化生产全过程。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像龟苓膏文化博览园这样的民间藏馆场所、民间博物馆不断涌现,它们在传承梧州特色历史文化、服务市民精神生活上发挥着越发重要的作用。然而,也有多种因素掣肘民间藏馆发展壮大。
【现状】 民间博物馆悄然兴起
8月25日,当记者走进位于梧州宝石城的华夏家谱博览馆的时候,馆长黎小清正忙着整理最新从各地收集到的家谱藏品。这家成立于2009年的家谱博览馆,三年来已满足了成千上万人“寻根问祖”的精神需求。
从2007年起,为了研究西江文化和梧州人口迁移情况,梧州一批历史研究者对现有资料进行整理,并进行田野式的挖掘。在资料的采集过程中,他们逐渐意识到族谱不仅是家谱,不仅是家族血脉关系的依据,也是研究各个时代社会生产生活的资料宝库。
2009年4月,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梧州华夏家谱博览馆正式开馆。
“自从2009年开馆至今,博览馆族谱馆藏册数已接近6000册,接待参观者超过三万人次,一些参观者还主动将自家族谱捐献给博览馆,这都是之前所没想到的。”黎小清告诉记者,如今,华夏家谱博览馆族谱馆藏量已居国内同行业前五名、西部第一名。
与此同时,奥奇丽路一栋楼房里,收藏家曾庆南也正在为自己的展馆早日“出生”忙碌着。上世纪80年代,曾庆南开始在工作之余收藏古代红木家具、古玉器、文房四宝等古玩。2010年,退休后的曾庆南决定利用自有楼房,成立一个名为的“梧州宝丰博物馆”的私人展馆,将近30年收藏到的1200多件藏品免费向市民展出。该展馆占地面积1050平方米,主要包括古代红木家具展厅、古玉器展厅、青铜器展厅、陶瓷展厅等四个展厅。目前,陈列布展、安防、消防等工作已基本完成。
“民间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的良好补充,现已成为博物馆体系中的重要力量。”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化遗产保护科科长叶羽脉认为,民间博物馆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大背景下,民间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必然结果。
叶羽脉告诉记者,目前,梧州的民间博物场馆可分为由企业建设的行业博物馆和由个人建设的私人博物馆两种,在全市9家被列入自治区百家博物馆项目建设的博物馆中,除了梧州市博物馆、西江文化博物馆和梧州城市地质灾害博物馆为国有性质外,其他6家均为民间博物馆。
【不足】 遭遇多重“成长”烦恼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民间博物馆也有着种种的“成长”烦恼———资金的匮乏以及法律地位的尴尬成为限制民间博物馆的最大瓶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梧州市的民间博物馆由于自身所属企业或私人老板资金雄厚,有较为足够的资金投入于藏馆的日常开支,生存基本不成问题,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制度规范以及资金扶持,亟须破解长远、持续、健康发展的难题。
“从去年年中申请设立博物馆到现在,各种手续办了一年多,光跑南宁就跑了不下五趟,可至今还没拿到自治区的批文。”谈及自己为博物馆办理“准生证”的曲折经历,曾庆南认为,政府部门在对待民间博物馆的态度上还应该更给力一些,应将民间博物馆和国有博物馆平等对待。
“准生证”难产的背后,是民间博物馆尴尬的法律地位。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民间博物馆就没有一个标准的身份界定,从“私立”到“私人”,从“民办”到“非国有”,从“民营”到“民间”,这些概念的反复变化反映的正是人们对民办博物馆模棱两可的认识。
记者了解到,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博物馆的统一的法律,文化主管部门审批博物馆的行政依据是文化部于2006年1月开始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该《办法》突出了博物馆非营利性服务机构的特性,规定了注册成立民间博物馆的六项要求,并明确鼓励民间博物馆参与文化产业。然而,由于民间博物馆不是由国家出资、不直接隶属于国家文物系统,法律地位和监管体系不明确,使其在创办和运营过程中仍经常遇到政策法规瓶颈,这成为严重制约民间博物馆发展的主因。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一个尚不普遍的现象:一些民间博物馆创建的初衷,只是为了单纯地给藏品找一个展出地,而由于创立者或者管理者在理念上的不足与不专业,这些博物馆早早地埋下了踌躇不前的“隐患”。一些博物馆多以文物和图片等展出方式为主,在展出形式上较为呆板,吸引不了公众的参观兴趣,而由于观者寥寥,导致个别博物馆的管理者心生旁骛,搞起了其他业务经营,这又引发了背后的出资者的抵触情绪,使其减少甚至断绝资金投入,最终形成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博物馆的正常运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