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杨宗林)很多市民在选购黄颡鱼(本地俗称“黄鹌鱼”)和甲鱼的时候,认为体色越黄越有营养价值。但据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透露,其实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体色过黄的黄颡鱼、甲鱼,极可能是在养殖过程中非法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的“黄料”,市民需谨慎选购。
黄颡鱼甲鱼并非越黄越好
市民李凤女士经常购买黄颡鱼回家焖黄豆,她向记者介绍了自己的购鱼心得:黑色的不要,专门选体色变黄的,而且越黄越好。她认为体色黄的才是野生的,不仅好看而且营养价值更高。记者在新兴市场随机采访了多位买菜市民,绝大部分市民观点与李凤女士一样,“只选黄的买”。
在9月13日梧州市201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上,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工作人员梁金兰介绍,黄颡鱼和甲鱼的体色与其生长的水环境和种鱼有关,如果水质清澈体色就偏黑,水质混浊则体色偏黄,并不能仅凭颜色直接判断其是否野生。“但不管什么颜色,其营养价值是一样的。”
梁金兰介绍,体色过黄的黄颡鱼和甲鱼,极可能是养殖过程中使用了含有“黄粉”的加黄料,用这种加黄料饲喂一段时间后,黄颡鱼和甲鱼体色就会慢慢变黄,最终达到近似人们所认为的“野生”的效果。“但这种黄料对人体的健康可能构成威胁,根据《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2008)》规定,养殖中加黄料属于违规行为。”
那市民该如何避免买到添加了黄料的黄颡鱼和甲鱼?梁金兰说,在野生环境下,甲鱼生长周期长,体内色素积累较多,在外表上表现出自然的黄绿色,而加黄料喂养出来的鱼体色偏黄。所以在选购时要仔细观察,如果体色偏黄,但不像天然颜色,就要慎重了。
教你几招辨别无公害水产品
梁金兰介绍,随着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既健康又有质量保障的无公害水产品越来越被消费者认可。市民在选购无公害水产品时,除了查看无公害水产品认证标识外,还可以通过感官加以辨别,提高选购无公害产品的准确率。
外观上,鱼类要求体表光滑无病灶,有鳞鱼鳞片完整,无鳞鱼无混浊黏液,眼球外凸饱满透明。贝类(螺、蚌、蚬)壳无破损,受刺激后触须快速缩入体内,贝壳紧闭。虾蟹类甲壳光洁完好无损,眼黑亮反应敏捷,游泳爬行自如。龟鳖类体表完整无损,鳖裙边宽而厚,爬行游泳动作自如。蛙类表面光滑有黏液,腹部呈白色或灰白色,背部绿褐色或深绿色,后肢肌肉发达,弹跳力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