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10月11日,梁广辉拍摄的黑叶猴照片《人类的朋友》在上海世贸中心公展,与其他获奖照片一同在2012年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上亮相。这张以梧州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类珍稀动物——黑叶猴为题材的照片,获得上海第十一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电子影像组(艺术类)银奖。这是近年来,梧州摄影者以黑叶猴为拍摄题材的又一获奖作品。
本土题材再获殊荣
据介绍,2012年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共收到16000余幅参赛作品,作者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国内有29个省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摄影作品参赛。梁广辉的作品《人类的朋友》获得“电子摄影组”银奖,另两幅作品《赶集而归》、《再生经济》入围“纪实组”。
多年来,以黑叶猴为表现主体的作品中屡获大奖。如,梧州本地摄影家甘当国拍摄的黑叶猴作品《全家福》获得了第22届全国摄影艺术展的铜牌奖、广西铜鼓奖;胡锦朝拍摄的黑叶猴《合影》、《一家子》入选中国第十三届国际影展等……
“有人觉得黑叶猴题材已经被拍滥了,但是事实上梧州摄影人还在深入开发本地的优势资源,宣传本土文化。”作为梧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梁广辉认为,一连串的国际奖项足以证明,只要摄影者在创作时融入其深度思考和采用独特的视觉,好题材就不会枯竭。
这一次,梁广辉获奖的秘诀在于“思考”。他的参评作品《人类的朋友》是一张抓拍黑叶猴们聚集在墙前嬉戏,大猴小猴集体看着镜头的照片。由于照片参评的类别为“艺术类”,允许二次加工,他将原本彩色的画面调整为部分黑白,只有成年黑叶猴的头部保留靛蓝色的毛发,幼猴保留全身金黄色的毛发。
梁广辉认为,正是色彩的调整,引起了国际评委对于艺术张力和动物保护题材的共鸣。
除了思考还要坚持
“这张照片拍摄过程很不易,当时饲养员带领我和几个朋友轮流进入笼内单独拍摄,每人只能拍一小会儿。黑叶猴很机敏,我只能慢慢地在笼内寻找合适的角度。当看到他们团聚的瞬间时,我的手指也同时按下了快门。”
在他的作品中,可见七只年龄各异的黑叶猴同时看着前方,仿佛正在通过镜头与人类进行交流。抓拍这一瞬间已经非常难得,为何还要将照片进行二次加工?梁广辉表示,因为这样视觉焦点更集中,更能凸显黑叶猴眼神中“机敏、善解人意”的特质。
梁广辉认为,环保与发展的矛盾,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深层次思考是国际摄影永恒的主题。合照的瞬间虽然动人,但是还需要升华主题。最后,他通过对色彩的调整,将照片的视觉重点聚焦在黑叶猴的眼睛上。《人类的朋友》这张获奖照片中,依偎在母猴怀抱中的金色幼年黑叶猴,用好奇的目光张望世界;而成年黑叶猴对外界的凝视,则仿佛在诉说它们家族的兴衰史。
对于照片获奖需要靠运气的说法,梁广辉并不赞同:“从1999年开始,我就不定期到黑叶猴繁殖基地对它们的日常生活进行拍摄,观察它们的生、老、病、死,连饲养员都跟我熟悉了。13年过去了,我才抓拍到这张目前为止最满意的照片。与其说是靠运气,不如说是靠坚持。”
他认为,从黑白发展到彩色,从胶卷发展到数码,从手动发展到自动,现代摄影技术给了摄影师很大的创作自由和空间。除了转瞬即逝的机遇,好的摄影师应该保持对题材和表现形式的更高思考。如果只是等待机会,在如今图片泛滥的年代,将越来越难获得评委们的青睐。(本报记者 陈素雅)
相关链接:
梁广辉,男,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理事,广西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梧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等。摄影作品多次获得全国摄影大奖赛优秀奖,并入编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