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重阳将至,这是今天老人们的节日,也将会是明天我们的节日。人人都会老,怎样面对老龄时代,如何养老安享晚年,是每一个家庭都绕不开的话题。从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和市民读者一起探讨“我们如何养老”的话题,希望能从中带来一些启发。
丈夫84岁,妻子79岁,徐铮瑞夫妇可能是梧州市最为年长的购房者。辗转城内数个楼盘,从接待看房的售楼小姐,到为他们办手续的工作人员,在了解了两老购房的初衷后,都禁不住脱口而出:“老人买房是自己住的?”为了买房,两人把自己住了二十多年的旧房卖掉,并且掏空了这辈子的全部积蓄。
老人说,“老也要老在自己家里。”
居家养老仍是传统选择
老两口加起来每月两千多元的养老金,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没有老街坊,物业费昂贵,因年龄原因不能享受按揭的电梯房,虽也曾让两位老人犹豫不决,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只因年事已高的他们,无力再住在原来的家中,面对每日登6层楼梯。受到几年前徐老母亲在养老院孤独离世一事的触动,夫妻俩谁都不愿搬离自己的家到养老院度晚年。
徐老夫妇的选择并不是孤例。一份针对梧州市民办养老院的调研报告中指出,本地90%以上的老人坦言还是喜欢居家养老,而不喜欢去养老院。这其中,有无奈,也有传统观念的影响。但是现在独生子女无暇照顾老人的现象愈发突出,特别是“421”家庭结构模式(四个老人,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形成,更增加了家庭养老的难度。
今年60岁的林伯表示,自己每天走在街心公园,坐在公交车上,目之所及很多都是比自己年纪还要大的老人,这让他对自己的养老更多了一份忧虑。儿子是独生子,这几年又成家立室。随着孙子的出生,三代人同居一室。现在他的身体还不错,平常接送孙子出入幼儿园,不时还能补贴家用,儿子的负担并不算重。“等过了10年、20年后,孙子长大了,我老了,亲家们也老了,难道只凭儿子和媳妇两个人,就能担起照顾我们四个老人的重担?”
林伯的忧虑正在变得越来越紧迫。据统计,梧州市自1999年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11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360115人,占全市总人口数12.5% ,其中市区60岁以上老年人有73188人,更是占到了市区总人口数的13.8%。
高龄失能多半靠亲人
今年87岁的老人陈瑞珍说起如今的生活,认为谈不上养老,倒像是在熬日子。因为她每月只有300元的低保,自己还有严重的风湿病等老人病,就是日常的饮食医疗等花销也捉襟见肘。而67岁的儿子患脑血栓自顾不暇,她只能搬到比她小9岁的妹妹家中,与其一起生活,这样至少解决了无人照顾和其温饱的问题。
俗语“70不劝饭,80不留宿”,但就连陈瑞珍老人的妹妹也已经78岁了。陈瑞珍老人说:“妹妹比我幸福。她家住在一楼,不用上楼梯。还有4个女儿和女婿,经常回她家里吃饭,不时还给我零花钱。”此外,她所在的东正社区每次发放慰问品也不忘记通知她,这已经让她很满足。
因为腿脚风湿,疼痛难忍,平时陈老出门只能搭乘短途的公交车,稍远便要打三轮车或坐出租车。但因为她的年纪和身体状况,不少车辆明明已经停在了面前,司机还会找出各种借口不愿搭载。近年来,她出门的次数日渐减少。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预期将达42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48%,年平均增加1.2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预期将超过9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还将不断增加。
空巢家庭独力难撑
还有更多的孤寡老人,他们没有亲戚投靠,只能自己“养老”。在日前万秀区针对其辖区的孤寡老人的一次慰问活动中,至少有89户低保老人,他们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户口本户主是自己,成员是自己,人数是“1”。
家在桂林路的独居老人黎石坤,腿脚还算灵便,他双眼患有白内障,面对面不能看清人的五官,却可以自己买菜、做饭、洗衣,不仅独立料理自己的生活,而且还能主动协助比自己年纪更大的邻居。
与其他孤寡老人一样,他有着许多的无奈。如今能拿到手的,是政府每个月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以及社区不时提供的生活补助,水电费以及日常的伙食开支。“腿脚还能动”的他也想去找一份门卫或是看车打扫的工作补贴家用,但是很多负责人一看他上了年纪,都婉言谢绝了他的求职。
如果遇上感冒发烧等不舒服,他的办法就是“扛着”,实在不行吃点便宜的板蓝根冲剂。“现在身体还算过得去,天天出门找朋友聊天,去河堤散步。等到捱不过去了……”说到这,老人移开了眼神。
而在失独论坛(失去独生子女家庭),一个名为《梧州林妈妈希望收养干儿干女》的帖子一直在首页上徘徊。论坛工作人员介绍,林妈妈56岁,独自一人生活在河东,丈夫已经去世,32岁的女儿因患上抑郁症自杀离世。“中年丧偶,老年失女”这对老人来说无疑是最沉重的打击。
“干儿干女最好能在梧州市区生活,林妈妈每月只有1000元退休金”。 老人委托论坛的工作人员发布帖子后,已经过去3个月,但除了一些省外的志愿者顶帖回复表示安慰外,一直没有下文。她的退休金只是勉强应付日常生活和医疗等费用,如果再养一个小孩,不但政策不允许,她的精力和经济也难以支撑。说是收养干儿干女,其实也是通过论坛呼吁其他义工和好心人的关怀。但在梧州乃至广西,针对林妈妈这样的失独家庭,尚未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