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问政 专题 论坛 汽车 楼市 家装 理财 饮食 旅游 ENGLISH
 
您的位置:梧州零距离网>> 综合新闻>>正文
         高级搜索
沉于生活 浮在网上
——走近梧州网络写手

http://www.wzljl.cn    2012-10-24 09:04    作者:记者 吴婵    来源:梧州日报

    阅读提示:

    在梧州,一群爱好写作的人以网络写手的身份活跃在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上,他们中间有头发花白的退休老人,有二十多年坚持写作的中年人,也有日渐成熟的80后以及涉世未深的90后。他们名不见经传,大都把写作当成业余爱好。“言为心声”,他们爱好写作,不为名不求利,只求能够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或者记录悲喜交集的生活。

    坚持网络写作,只为乐在其中

    ——梧州本地网络写手现状

    在梧州,有这么一个群体,他们依靠文字活跃在网络上。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写作只是他们的一个业余爱好而已。

    “发帖式”写作火不起来

    梧州本地的网站、论坛不多,而网民较为活跃的本地论坛更是只有零距离论坛、红豆论坛而已。零距离网曾经设置有文学栏目,但人气始终不旺,而红豆网虽然有文学版块,但是帖子更新慢,基本都是一小部分人在交流,帖子内容也多是感想、随笔这类的短小文字,完整的中短篇文章比较少见。此外,大多数帖子的回复和点击量也都不多。一位ID名为“古寒”的梧州人,偶尔在梧州骑楼论坛、红豆论坛上发表帖子,写的多是一些片段的文字,比如出去游玩之后,会把游记写出来让大家分享,或者偶尔写点散文类的小文章。他算是论坛里较为活跃的人,偶尔也会收到网站管理人员的邀约,要他多多发表文字。不过他表示,因为自己只是单纯喜欢写文字,而且作品人气不高,很多时候都是以随意的心态,想写的时候就写,工作忙起来的时候也会很久不出现。他告诉记者,他所认识的本地人里面,经常在网络上写文字的人并不多,没办法形成一种热烈的现象。

    作品难以带来经济效益

    除了在本地网站“发帖式”的写作,也有另外一些爱好写作的人主要创作散文、诗歌以及小说,为寻求更大的展示平台,他们将作品投向了国内一些专门的文学网站。刚从梧州学院毕业没几年的徐欣,目前在做汽车销售工作,爱好写校园题材的小说,也尝试过最近盛行的穿越题材。她的作品在起点中文网上发表,人气不高。同样是写作爱好者的梧州学院毕业生周荣仟,虽然比较幸运地以长篇小说《骑在生活上》与起点中文网签了约,但遗憾的是作品没能达到上架要求,因而没能取得收益。梧州的网络写手们,情况大都如此。目前梧州的这个群体,能够在网络写作方面成为精英级别的人没有,作品达到上架支付稿费层次的寥寥无几。其中,有些写作者想要把自己的作品集结成书出版,却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包括经费的来源问题以及要承担销量的高风险。据了解,有些幸运的人可以获得个别企业、单位的赞助,成功出版书籍、刊物,但是有些人即使获得出版商的青睐,但是却被要求以自费的形式出书,最终也不得不放弃。

    在采访的对象中,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写作终究只是他们业余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爱好而已,甚至他们的本职工作和写作毫无关系,写作也没能给他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但是他们始终因为热爱写作而乐此不疲。

    

杨朝高,男,广西玉林人。高中毕业后当过工人、中学教师、工会干事、企管办主任,期间通过自考,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后考进梧州日报社,做过记者、编辑,曾有不少文学作品和新闻作品发表于国内报纸、杂志。代表作《郭子仪演义》。

    杨朝高:年近花甲写下文字百万

    摆在桌面上的大大小小的黄色信封,有将近十来个,它们装的都是杨朝高的心愿。在梧州日报社退休员工杨朝高的家里,他不断地从书房中搬出这些信封以及其他的书籍,然后将一部小说,一个人物,一个心愿娓娓道来。

    在起点中文网上,“高向阳下”是眼前头发已经发白的杨朝高的笔名。而跟着这个笔名出现的人物,是郭子仪。杨朝高以郭子仪为主角,正在创作他的长篇小说《郭子仪演义之盛世卫士》。目前网络上能找到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

    “写这部小说是想圆我的一个心愿。小时候经常看木偶戏,看历史小说,都是关于郭子仪、岳飞等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因此对他们印象深刻。不过那些小说里写的大都是虚构的故事,我想研究历史中真实的他们。”杨朝高被郭子仪深深吸引,“郭子仪是一名武状元,也是名将,是唐朝的大功臣,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大多结局凄惨,可是郭子仪却非常特别,经历了四任君王,却始终功高不震主,能够全身而退,并且最后以80多岁高龄善终。”独特的郭子仪引发了杨朝高的深思,然后他就有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郭子仪的念头。在他的小说里面,更多的也是对郭子仪身上的谜团的思考。

    在此之前,杨朝高多是写评论性的文章,和别人探讨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创作的小小说,也是以现代题材为主。写作长篇历史小说,是他从未有过的尝试。

    杨朝高开始写作《郭子仪演义之盛世卫士》时已经50多岁,因为工作比之前稍微清闲,让他有时间开始慢慢准备。本着“真实”的原则,杨朝高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了完整的正史,包括一个小人物、小事件,甚至一件小饰品的来龙去脉。他给记者看了许多材料,那些信封里的资料,就是他从网络或者报纸上打印复印出来的。信封上写着的“安史之乱”、“杨贵妃”以及“唐朝制度”等,标明了所装资料的信息。杨朝高还拿出厚厚的《旧唐书》和《新唐书》,以及专门研究服饰的、古代是怎么打仗的书本向记者展示,这些,都是他专门买来研究的。在几本《资治通鉴》当中,杨朝高拿起来的其中一本看起来比其他的稍显破旧。他说:“跟其他朝代相比,唐朝的这一本是我看得最多的。”

    《郭子仪演义之盛世卫士》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就长达50多万字,并且全是通过手稿完成,然后再打字上传到网站上。到了第二部分,杨朝高才开始每天用电脑来写作。目前这部分也已经完成,比第一部也多了10万字左右。第三部分还没开始写,然而所需的资料早已准备妥当。杨朝高告诉记者:“第二部分还存在电脑上,没有上传到网络,我在考虑也许之后会放上去。”这也许是因为第一部在网络上发表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点击量。不过,作品也吸引了一些忠实的粉丝。“比如山东就有读者对这部小说很感兴趣,联系了我一起讨论。”

    花费了几年的心血,杨朝高也有把这部小说出版的念头,不过现实并不乐观。杨朝高透露:“有出版社联系过我,但是需要自费出书,没有多少钱只能作罢。”但是这部小说承载着他太多的梦想,这一生,也许就是他唯一一部如此耗费心力的作品。杨朝高表示,等到小说全部完成之后,如果还是没能出版面世,那自己就花点钱,印个几本或几十本,送给亲朋好友,留给自己的子孙作纪念。

    

刘炳奇,男,梧州人,60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起点中文网签约作家。有散文数十篇散见于各地报章;小说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汉奸》、《担夫》,长篇小说《对山河》。

    刘炳奇:业余爱好一写几十年

    20世纪90年代,刘炳奇还在大学中文系就读时,就开始喜爱上了创作,经常写一些文章来抒发感情。他像大多数男生一样,对武侠小说情有独钟,经常在被窝里偷看金庸、古龙的小说。看着看着,就有了用文字来实现梦想的想法。

    在写作的最初,刘炳奇只是写一些散文,向报刊杂志投稿。刘炳奇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刊登在《梧州日报》上,之后他的数十篇散文散见于各地报章。在短篇文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刘炳奇开始酝酿中篇小说。

    专注于小说创作

    “为什么别人能写我不能?我可以比他们写得更好。”刘炳奇在这样的念头的驱使下,开始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说创作之路,他打算从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开始。小时候在乡下听老人讲的故事,成为了他第一、二部小说中篇小说《汉奸》《担夫》的灵感来源。小说讲述的都是梧州本地的人们,在抗战时期如何进行抗战的故事。那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刘炳奇用笔完成了《汉奸》几万字的创作。完成之后,他就让自己的同事帮忙在电脑上打字,然后发在网络上。现在在起点中文网站上仍然可以看到这篇小说。《汉奸》发表之后,反响不错,不仅吸引了读者,还引起起点中文网网站编辑的注意,刘炳奇从而和网站签约。

    三年前,刘炳奇决定迎接一个更大的挑战,创作一部和之前有很大区别的长篇小说。不仅题材内容有很大改变,篇幅也是洋洋洒洒,预计长达上百万字。作品名叫《对山河》,是一部用“武侠”串起的历史小说。小说从唐睿宗年间,草根侠客凌风追查一个贩卖婴儿做“长生汤引”的歹人为线索,一步步进入光怪陆离、气势恢宏的大唐,展示一幅大唐由盛转衰的壮丽画卷……河山壮美、天下兴亡以及回肠荡气的英雄豪情尽在其中。时至今日这部作品还在创作当中。

    内容悲壮  文字严谨

    刘炳奇的小说大都有一种悲壮的历史沧桑感。无论结局是否圆满,在小说的高潮处,总是透露出一种悲凉。

    网络上的连载小说,有的更新很快,能够满足读者观看的需求,有些则很久才会更新一次,甚至没了下文。刘炳奇属于那种“慢动作”的作家,一个星期通常只会更新一次,约3000字左右。即使读者一再催促,他也还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进行,因此也流失了部分读者。然而用充分的时间来创作,也是他的作品质量得到保障的一个因素。他的大学同学、也是偶尔在一起谈论写作的朋友邓伟海这样评介刘炳奇的文字:“语言非常严谨,并且富有本地特色,尊重历史,即使是非常小的细节,也是经过严格考究的。”刘炳奇会为自己的作品做大量的准备、研究工作,除了看书,他更喜欢通过网络来查询资料,这样不仅方便而且能够节省时间。在他看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各有千秋,能够相互渗透。刘炳奇的小说也担当着他观点表达的桥梁,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借用历史题材的小说,使自己身在这个现实所不能说出来的东西能够表达出来。

    创作理由只有一个:爱好

    因为创作步伐稍慢,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刘炳奇至少需要好几年来完成。妻子出于关心,反对他写作,担心他长期面对电脑,身体会吃不消。但是刘炳奇告诉记者,支撑他长期创作的动力,仅仅是他自己的一份热情而已。“没什么别的原因,就是一种爱好而已。”刘炳奇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书画、收藏等等,写作只是其中的一个。

    成功签约成为网络作家之后,刘炳奇对自己的作品多了一份期待,那就是希望能够出版成书。但是当他面对现实的时候,这份期待变成了一种随缘的等待。

    

徐鹏飞,90后,笔名苏离落,男,高三学生。腾讯手机美文群——黎时年华美文群写手,北京读点文化公司旗下《90时代》杂志签约作者,微电影《告别夏天》编剧,策划以及主演。主要作品:《那座城市藏着我万般心疼》等。

    徐鹏飞:用文字记录青春年华

    “此生最大愿望,便是努力写出最美好的文字,希望能让读过自己文章的朋友说声‘值得’,足矣。”徐鹏飞如是说。

    18岁的徐鹏飞如今是梧州高中高三学生。从初中毕业开始,他进入网络文学世界,创作出了不少深受同龄人喜爱的短篇散文、小说以及诗歌等作品。

    手机写作速度赶超电脑

    和徐鹏飞一见面,他首先递上来两张海报。摊开来一看,去年开始大热的一个标签词“那些年”,以及模仿这电影里标志性画面的照片出现在其中一张海报上,其中一个穿着干净校服的少年就是徐鹏飞。

    “这是我最近演的一个微电影,改编自我写的小说。因为还在上学,所以我的作品也大都是校园题材,多是中短篇小说。”徐鹏飞的个人空间和博客收藏了他所有的作品。在他的QQ空间里可以看到,他作品的点击量,少则有500多,而最多的,能达到上万。徐鹏飞告诉记者,他的文章主要发表在红袖添香、千寻客、天涯社区以及一些文学社网站上。

    至今为止,年少的徐鹏飞身上并没有发生大多的故事。但是他作品里的故事,却都是来源于他的生活。一句歌词,都可以成为他灵感的源泉。

    忧伤是徐鹏飞作品的一贯风格。他说:“我觉得同龄人需要这种略带忧伤的陶冶,但那并不等同于消极。可能有些人会因为故事里的忧伤而哭泣不止,但我相信擦干泪水后,他们满心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灵的悲悯,对生命的珍惜。在这样一个开放直白的年代,懂得忧与爱,或许会让生活多一份深刻的温情,也会让心灵多一抹温润的色彩。”

    令人惊奇的是,这三年来徐鹏飞创作的大部分文字,既不是用笔写出来的,也不是电脑打出来,而是出自小小的一部手机。徐鹏飞家在苍梧,是住宿生,在学校里没有个人电脑,当他有了一部作品的构思之后,就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摁出来。一篇六七千字的文章,徐鹏飞两三个小时就能一边想一边形成文字。有一段时间他因为打篮球手受伤,躺在家里休息时候就用一只手在手机上写作,这段时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期”。

    小说改编微电影为毕业献礼

    写作三年,徐鹏飞最大的收获便是有人能够读到自己写下的文字,也有人通过这些文字认识了自己。在徐鹏飞慢慢混熟于各种文学网站的时候,他结识了90后网络作家段楠鹏。在志趣相投的段楠鹏那儿,徐鹏飞不仅得到了鼓励,还在他的引荐下,顺利成为北京读点文化公司旗下的《90时代》杂志签约作者。

    除了电影和写作,音乐也是徐鹏飞的一个爱好。今年,徐鹏飞的这三个爱好在同一时间因为同一件事都得到了满足。他的两部作品被微电影导演看中,导演让徐鹏飞把作品改编成剧本,拍摄成微电影。其中有一部微电影叫《告别夏天》,来源于徐鹏飞自己的真实经历。故事讲述的是广西东部小城三个从小一起长大的90后少年的高三成长历程。三个少年由最初的落拓不羁,到最后毕业各奔东西,就像一颗石头掉进水里激起涟漪之后恢复平静,故事里友情、亲情、爱情穿插其中。同名小说在网络上发表之后,云南的一个90后大学生导演给徐鹏飞发来了邮件,表示希望用他的剧本进行拍摄。徐鹏飞非常高兴……后来拍电影的时候他也参演,电影主题曲由他作词,他还参与了演唱。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在原梧州高中,电影的大部分取景也在那里完成。明年临近毕业之际,徐鹏飞希望这部电影能在梧州高中公映,作为毕业季里的一份献礼。

    

周荣仟,天任我行,男,80后,籍贯广西百色。2009年毕业于梧州学院,初中开始尝试创作,代表作有《骑在生活上》,曾签约于起点中文网。

    周荣仟:要我放弃写作,不可能

    周荣仟接受采访时有些犹豫,他说自己并没写过多少作品,跟很多人都比不了。这位80后男生,性格腼腆不善言辞。但是在简短的话语里,却也强烈地透露着一个信念,那就是他对写作的热情依然如初,写作已经是他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了。周荣仟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到目前为止,要他放弃写作,那是不可能的事。

    从初中开始,周荣仟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就算一天中只有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他也会把它写下来。这个习惯持续到工作一两年之后才停止。周荣仟回忆起自己的这个习惯,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初中校园里,他痴迷上了《故事会》《萌芽》,看到别人的文字在上面变成铅字,周荣仟的写作念头开始萌发。他将随手写的文章投给杂志社,最终都无疾而终。

    2005年,周荣仟从家乡百色来到梧州学院中文系就学,第一年的时候课程表里有一门基础写作课。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任务后,周荣仟心血来潮,洋洋洒洒写了十几页的小说上交。“我现在还记得那篇文章写的内容,讲的是一个人学了武功之后,向别人报仇的虚幻故事。”周荣仟告诉记者,这篇小说老师看了之后,点评里既有打击也有鼓励。老师告诉他,这篇小说的内容太不现实了,但是文笔很好。听了老师的评价之后,周荣仟开始认真思考,最终决定走现实路线。目前,他的小说都是现实中真实的事情引发的创作。周荣仟欣赏的作家,有莫泊桑、韩寒等,他喜欢借用小说来讽刺现实社会发生的各种问题。

    周荣仟大学期间写作频率不高,只是偶尔写写中短篇文章,发表在学校的报刊上,时而也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外投稿。直到这时候,周荣仟和网络写手还完全搭不上边。

    周荣仟和网络文学的第一次接触,发生在工作之后。自己工作不顺心,也见识了身边很多人在这个阶段里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因此一部反映刚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毕业生的小说在周荣仟手下诞生了。这部总共十万多字的小说《骑在生活上》,历时半年多完成了创作。最初,他一点点地在起点网上连载,当更新到一万字左右的时候,得到不错的点击量。网站编辑因此联系他商谈了签约事宜。周荣仟没多想,就这一部小说双方进行了签约。“签约之后,压力也大了,他们要求每周更新两三次,一次约2000字,因为这个原因作品的质量没有之前那么好了。”周荣仟说,回想起来,其实这次签约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改变,作品是按要求完成了,可一分钱稿费也没得到。这仅仅只是一次经历而已。

编辑:黄东莹    

《梧州快报》本地新闻早知道  梧州第一手机新闻资讯平台
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by10658714   

相关阅读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留言内容:
综合新闻
·第二届骑楼城文化旅游节11月2日启动
·风筝大赛11月2日举行 单位或家庭可报名
·中秋节假期市区交通拥堵多因乱停车
·中秋假期景区显冷清 市民大多选择在家中过
·中秋节假期最后一日出现明显客流高峰
·中秋夜市民在河东防洪堤放孔明灯险烧电线
·中秋假期“节俭风”吹冷土特产市场
图片新闻
旅客返程高峰
白云路塌方占道半月没人清理
梧州老字号特色小吃街
“秋老虎”发威
冲上云霄
建设中的南广高铁
节日里 郊游去
中秋赏月
彩云追月
张罗晚宴
版权所有: 梧州日报社  
桂ICP备08001990号 | 零距离广告价目 | 网站建设价目 |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