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梁燕如)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民主路西四巷的上乘敬老院内气氛热闹祥和。喜上眉梢的老人们迎来了白云社区工作人员和梧州学院志愿者,大家一起包饺子、聊天。
这份热闹来之不易。敬老院负责人认为,家人经常探望才能让老人安心养老。而受物资短缺制约,社区组织敬老活动存在阻碍;受语言不通、年龄差距限制,志愿者与老人还有“距离”。
家人常探望才住得安心
昨日,今年80岁的廖洁英老人一脸喜气地告诉记者,“今天是我入住上乘敬老院的一周年纪念日。”廖洁英老人表示,经过和子女商量,她在去年重阳节自愿入住养老院,“我有同龄人相伴也不寂寞了。”
上乘敬老院副院长刘伟光表示,廖洁英老人住得舒心,离不开家人上门探望。据悉,上乘敬老院里住着50多位老人,近三分之一老人刚入住时,抗拒情绪浓。针对老人或依赖家属、或对敬老院存在偏见等“症结”,护理人员帮助老人调整了心态,“但最重要的是家属经常上门看望,老人才住得安心。”
社区盼物资支持敬老
老人安心住下,敬老院得想办法让老人活得开心。敬老院有限的人力资源难创新活动形式,此时,社区组织的敬老活动显得尤其重要。
记者向白云社区副主任韦蓉华了解到,为组织敬老活动,社区想方设法活用各类资源。据悉,白云社区有固定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能定期或不定期地为老人提供服务、表演节目。社区不缺爱心人,但缺爱心物资。而这种困境,三城区的社区都普遍存在。
对此,白云社区副主任韦蓉华认为,社区敬老活动需要爱心人士关注,老人情绪像小孩,组织老人活动,发放小礼品能大大调动老人的积极性、参与性。“一份小心意就能哄老人家开心。”但办公经费有限的社区承担数百上千元的活动经费有点吃力。
针对社区资金困境,京梧、新兴等社区相关负责人也呼吁,爱心人士、企业参与到社区敬老活动中,解决社区活动面临的经费困难。
志愿者需打破语言障碍
不少老人表示,看到年轻人到来,自然就开心了。但面对老人的热情,志愿者或因语言不通、或没有共同话题会“招架不住”。
来自桂林的大二学生赵艳香表示,她不会说粤语,老人听不懂普通话,“大家都不懂怎么表达自己的意思。”又由于年龄的隔阂,赵艳香表示,很多时候,不懂得和老人聊点什么。
针对年轻大学生志愿者遇到的困难,梧州学院艺术系团委书记张亚敏表示,可以在志愿者队伍里安排本地人充当翻译。梧州学院艺术系大二学生覃海生也分享了与老人沟通的办法,“听老人讲过去的事,安静地充当聆听者,老人就能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