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梁燕如 通讯员 胡亮)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教学校)三年级患唐氏综合症的学生胡敏给爱心人士献唱。一曲唱毕,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11月16日,市特教学校迎来献爱心的微型企业创业者。然而,社会偶发的爱心行动,对解决特教学校目前的困境犹如杯水车薪。该特教学校负责人表示,特教学校亟待改善教学环境,如何解决特殊人群的就业问题仍需社会各界更多关爱。
新教学楼设备少
昨日,数名微企业主带着鲜花、文具用品等爱心物资来到市特教学校,看望辛勤工作的教师,并给特殊儿童送上鼓励。
与以前相比,市特教学校的校园环境有了较大改善。学校建起一幢崭新的教学楼,教学楼前设有小花园,“教学楼天台还种满了植物。”市特教学校校长胡沛洁说。
校园环境“大变身”了,但新教学楼内的物资却不多。胡沛洁表示,新教学楼建筑工程花费200万元,资金来自国家西部开发特殊教育项目,但这笔款项仅够完成教学楼主体工程建设。在施工单位帮助下,新教学楼完成了内部简单装修。由于经费有限,新教学楼落成后,至今未添置新的教学设备。
记者在现场看到,新教学楼内的职教中心仍为水泥地面,并没有铺设地砖。室内仅有数张学生长桌、椅子以及陈列学生手工艺品的木柜。
针对上述现状,胡沛洁表示,学校方面很渴望社会各界能加大对特教工作的关注。
特殊人群谋生难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让特殊孩子掌握一技之长,掌握一门谋生技能”是特教学校老师的最大心愿。但由于社会缺少公益性岗位,许多特殊孩子毕业后难找谋生出路。据悉,特教学校现有学生124名。根据残障类别,学校将124名学生分成9个班级,有4个班级是智障班,其余5个班级是聋哑班。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些聋哑儿童在职教中心内或专注地绘画,或认真地缝制手工艺品。在众多学生作品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精品。而患自闭症的黄振豪小朋友因为记忆力过人,能用电子琴弹出动听的歌曲。对此,胡沛洁表示学校一直在大力培养特殊孩子的特长,“让孩子有一技之长。”
但拥有一技之长还需有“用武之地”。在这124名学生当中,有3名学生年满16岁毕业后,因无法自谋出路,又无人看管,不得不重返特教学校。针对社会公益岗位供给不足的现状,胡沛洁呼吁企业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岗位,“让特殊孩子有谋生的出路。”
其实,在为学生谋出路的工作上,特教学校也一直在努力。据悉,学校已和市内的塑料、皮具加工厂等单位定点联系,不定期向企业输送毕业生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昨日的活动中,获悉特教学校的困难后,多名微型企业主表示会继续关注特殊群体,集结更多微型企业主的力量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