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监遗址挖出木构质》追踪
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高云)本报在较早前报道《元丰监遗址挖出木构质》中提到,元丰监遗址出土了一块形状独特的木块,其年代与用途均引起市民广泛讨论。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以及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研究鉴定,该木块年代为嘉庆时期,距今已有超过200年的历史。
发现:元丰监遗址挖出重木块
这块木块是今年3月发现的。余天佑与广西钱币学会、广西钱币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到元丰监遗址进行考古研究时,发现该块木块。当时,同行的研究生们看到,土中有一块材质独特的物体,大家便小心翼翼地绕着它清土。最后一个重达45公斤的木块在北宋铸钱作坊元丰监遗址出土。
这块不起眼的木块,余天佑表示并不陌生。他说,早在2007年,就在遗址看到这个木块,当时在土地中裸露出一小部分。由于条件有限,他一直没能及时发掘,只好经常用泥土掩盖好木块,“当时我就觉得这块木块年代较久,推断可能与铸钱工艺有关,就害怕附近村民会把它当柴火来使用。”
鉴定:出土木块属清朝嘉庆年代
11月23日,记者见到这块出土木块。该木质构件有明显的损蚀痕迹,一面虽略有缺损,但整体仍然完好。木质为铁力木,大体呈半圆柱型,两端突出。长90厘米、宽42厘米、厚12厘米,出土时重达45公斤。
经由广西区博物馆送至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实验室,木块的年代鉴定结果已经出炉。测试报告显示,根据送检样品中碳含量、树轮等数据研究,该木块年代为清朝嘉庆时期的可能性最高。
探讨:梧州铸钱史源远流长佐证
在木构件的用途方面,专家们始终未有定论。自治区博物馆研究员黄启善认为,木块上有人为工作的痕迹,后经初步检测又发现了金属成分,认为与铸钱工艺有关。与部分专家意见相同,余天佑认为应该是铸钱所使用的工具,“这个木块与《天工开物》中铸钱所使用的工具十分相似,应是翻砂铸钱砂模压板。”
“如果木块的用途确实是铸钱工具,加之年代是清朝嘉庆时期,将是梧州铸钱历史源远流长的有力佐证。”余天佑表示,从宋代至清代,梧州元丰监存在时间横跨数百年,这应该是中国铸币史上较为罕见的钱监。
由于考古中木质文物十分稀少,而且木质非常难以保存,专家们希望能妥善保存并进行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