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市西江三路的居民胡筱英属于二级智力残疾,今年46岁的她和四级肢残、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尽管老人有退休金,但对于母女俩的生活来说还是捉襟见肘。而像胡筱英这样困难的居民,在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区内就有500多人。
更多时候,这些困难群体只能靠街道、社区,或者其他的热心企业、个人给她们以资助帮扶,但有限的帮扶物资,往往难以惠及广大的困难群众。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落实十八大精神,城东街道办事处协助鸳江丽港商业街成立经济联合党支部,让广大从商的党员找到了“家”,也让有志于公益事业的党员商人回馈社会。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缺资少物的帮扶困境,让更多困难群众感受来自社会的温暖。
爱心帮扶存在选择难题
长期以来,社区针对困难群众开展的帮扶工作得“看菜吃饭”,根据政府部门定期下发的、爱心人士不定期捐赠的物资数量来安排受助对象。
受制于有限的帮扶物资,办公经费有限的社区开展帮扶工作时都比较被动,尽管深知困难群众的迫切需求,但常常“有心无力”。
城东街道办事处党建组织员廖懿就曾遇到了“先帮助谁”的难题。有一次,政府部门下发了一笔救济物资,城东街道办事处下辖的中山社区确定了70多岁的五保户为救济对象。初步敲定人选后,社区工作人员在复核时,又发现一个同样困难的居民——双亲去世、正在上小学的孤儿。
廖懿说,当时大家恨不能把一份救助物资掰开两份用。正在社区一筹莫展时,碰巧上级部门又下拨了一笔物资,这样,两位困难群众才都领到了饱含关爱的慰问物资。
上述情况在社区开展帮扶工作中并不是孤例,但不是每个社区都能幸运地遇到这样的“及时雨”。
社区商户联动创新扶助模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来自社会的爱心人士的帮扶更尤显珍贵,据了解,社会上不少爱心人士往往都会以匿名的方式,通过社区去帮助真正有救助需要的困难群众。
如何广泛吸纳爱心物资,扭转社区帮扶的被动局面,既让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其中,也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受助范围?城东街道办事处做出了大胆尝试。
一方面,城东街道办事处积极协助鸳江丽港商业街商户成立经济联合党支部,扩大了党组织覆盖面,让自主创业的党员商人找到了“家”。另一方面,社区与商人联动,开展回馈社会活动,更好地帮扶困难群众。
记者在城东街道办事处了解到,为推动社区、商家联动帮扶体系的建立,街道办将云龙社区设为试点。云龙社区提供人力资源,协助商家开展商业活动。商家则出资筹集活动经费,经费中的部分款项划作爱心款项。同时,云龙社区通过“党员谈心室”收集困难群众信息,将不符合相关救助政策标准、未能享受相关惠民政策的困难群众纳入到帮扶行列。
城东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赵云表示,目前,社区、商家联动帮扶模式尚处在探索阶段,常态化开展还得看广大商家的参与意愿。市六堡农家茶协会会长黎坚斌对此表示,作为丽港商业街的商家,他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也会通过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体,回馈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