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缺位,“自律”会忽悠人的,这句话早就得到了印证。几年前,国家出于对品牌企业的信任,实行免检制度。多家奶制品企业也在广告中宣称会严格自律,比如牛奶的生产过程设多道甚至十多道安全检测防线。不过“三聚氰胺”问题奶曝光后,百姓才明白自己被企业忽悠了。在“自律”的幌子下,很多防线都形同虚设。所以,无论企业,还是一个行业,单单依靠他们所谓的“自律”,难以营造出安全放心的环境。
推此及彼,我们也去分析一下身边这么一个行业。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了市内不少供小朋友玩耍的室内游乐城相关的卫生状况让人担忧(详见12月6日《西江都市报》的《儿童游乐场消毒靠“自觉”》一文)。家长们的担忧不无道理,试想这些每天供不同小朋友玩耍的东西残留了多少的污垢及细菌,小朋友身体抵抗力较弱但又与之亲密接触,家长们能不担心吗?当记者了解情况时,多个游乐城的负责人回答都信誓旦旦,他们坚称会对物件进行定时清洗及消毒。可就算这一点是真实的,但如何消毒才算卫生合格?清洗及消毒的频率又应该是多少为宜?再问下去,老板们就不知懂不懂了。就算他们都清楚了解,但清洗与消毒物件是需要钱的,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去说,谁可保证老板们会不折不扣地执行?
事实上,当前物品的卫生状况就可以说明他们背后有没有下工夫。卫生与否,或许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家长们单靠肉眼难以分辨,然而卫生监督等职能部门通过专业技术手段一检查便可以得到答案。因此,职能部门的监管绝不应该以相关法律不健全而缺位。总不能让家长们像担心夏季游泳池的水质那样担心现在的游乐场设施。
当然,地方政府早日出台专门规范儿童游乐场所卫生状况的地方性法规则更好,这样有利于弥补儿童乐园卫生监管的空白。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可以促进整个行业真正地形成自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