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陈素雅)日前,梧州发布入冬以后的第一次蓝色寒潮预警,在如此湿冷的天气下,梧州福利院的孩子过得还好吗?穿得暖吗?记者为此专门进行了探访。
在梧州福利院,我们了解到,针对近段时间天气持续寒冷的情况,市儿童福利院早已提前为院内的孩子购置了棉衣、鞋袜、大衣等防寒保暖物资,并安排护理人员24小时值班,保证热水、空调、电暖器等设备设施24小时供应充足,确保孤残儿童温暖过冬。
教室空调“加足马力”
因为大都身患残疾,梧州市福利院大部分孩子在院内由专职的老师负责教学。
1月5日下午,室外寒风冷雨,但记者一走进市儿童福利院儿童楼的荔枝班内,便感受到一股暖流扑面而来。班内的孩子们全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养育室里的睡床也垫上了厚床垫,并增加了厚被子。正在上音乐课的孩子们看见外人到来,不停招手欢迎,下课后还走到室外走廊上来回蹦跳,扮鬼脸。
“这群孩子一看到有外人来探访,便非常活跃。”在市福利院当幼儿教师多年的李慧介绍,院内的儿童年龄大小不一,最大的已经超过9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大,孩子们按照大致年龄被分到樱桃、荔枝、苹果三个班进行教学。这些孩子们大多有身体缺陷,抵抗能力差,因此照顾起来要特别细致。
“福利院的每间房都安装了空调,但是经过—段时间的使用,有部分区域供热效果不是很好。为此,我们还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对空调位置进行了调整。”李慧表示,虽然工作比较辛苦繁琐,但看着这群孤残儿童在教师们的悉心呵护下健康成长,再累也值得。而为预防小朋友感冒,福利院除了为孩子们添置御寒衣物和设备外,也补充了一些日常备用药物,调整菜谱,以补充增加营养。
模拟家庭情暖寒冬
“我妈妈做的饭菜可好吃了。”“我身上的毛衣是姨妈帮织的,温暖牌。”到了17时的放学时间,三十多名戴着绒线手套、雷锋帽,套着小袖套的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冲出教室跑回“家”,因为他们的“家人”已经准备好了可口的饭菜。
目前,在梧州市福利院,参与“新和家园”和“爱心阳光村”家庭项目的共有9位“爱心妈妈”。他们把家搬到市福利院里,每天的工作就是照顾“家”里的孩子,一般每个家庭有3~4个孩子,吃喝拉撒全由“爸爸”“妈妈”照顾。白天“爸爸”出去工作,看护孩子的重担主要落在“妈妈”身上。这些孩子身体都有缺陷,护理工作一点都不能马虎,“妈妈”们除了在身体上给予照料,还要在精神上给予关怀,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者随着脑瘫孤儿“小粉红”(化名)回到她的模拟家庭,当时室外温度已经接近3℃,但开着空调的室内温度计却一直保持在12℃以上。回家后,小粉红甜甜地与“妈妈”曾阿姨问好,然后自觉地坐在特制的小木凳上小便。正在做饭的曾阿姨解释道:“小粉红因为患有脑瘫,换季时特别容易生病,偶尔还会大小便失禁。我们就教会她,每天回家和上学的第一件事就是先上厕所,不要把衣服尿湿。这几天虽然冷,但是她却很坚强地熬了过来。”
此时,一阵阵浓浓的萝卜牛腩香味在儿童楼内飘荡。根据市福利院规定,福利院儿童的膳食每餐不能少于两肉一素一汤,以确保孩子营养全面摄入。每个妈妈会根据自家孩子的身体和健康状况烹饪食物,日常饮食大多以清淡的软食为主,多选择煲、蒸、煮的方式。冬天之后,她们还注重在日常膳食中加入了红枣、枸杞等药材,色香味美的菜肴很好地满足了孩子们的胃口。
还需社会更多关爱
“2003年以后,福利院的孩子们得到了 ‘半边天’基金的支持,因此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基金逐步转型,要维持目前福利院儿童的生活水准还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虽然孩子们生活的近忧不成问题,但梧州市福利院副院长李冰则想得更多更远。
据了解,目前负责福利院儿童日常教育、生活的,共有十多名教师、七个模拟家庭。他们的工作经费、儿童设施等投入,每年至少有六十多万的费用由“半边天”基金全额支付。但从2013年开始,该基金的投入将逐年递减,直至2015年全面停止。而目前,区内福利机构供养的孤儿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的补助,只能基本满足其生活所需。一旦基金项目资助期满,随着教师和“爱心父母”的撤出,对这群渴望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上学,一样拥有 “父母”疼爱的孩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与此同时,记者还从该院工作人员中获悉,由于院内的儿童残疾程度普遍偏重,因此在这样的寒冷天气里,院里还缺乏尿布、大龄儿童衣物、消毒碗柜等,社会热心人士如果想为市福利院的小朋友奉献爱心,可以与市福利院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