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数易其职频繁跳槽,自称“打了八年工一无所获”,但这并没有让她放弃
对于“夸”字,她这样解析着自己的梦想:“大步急疾气吁吁,夸父逐日终悲剧。为求光明生命付,心欲嘲痴却哭之。”而对于形声字“恢”,她写了一首小诗阐述心志:“昨夜狂火肆虐摧,毕生心血皆成灰。休把胸口痛里捶,心在梦在终可恢”。
一个个方块字,在她的想像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它们时而化作小诗,时而演出故事,讲述着汉字演变文化的大智慧。从2012年开始,梧州岑溪市打工妹凌小玲的《小汉字大智慧》一书,开始在全国新华书店铺开发售,这位自称“打了八年工一无所获”的文艺女青年,终于圆了自己出书的梦想。
打工八年只为写书
生于1982年的凌小玲年近三十才结婚生子,这让她多少成为同辈中的“异类”;打工八年终于出版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书,稿酬微薄并且没攒下一分钱积蓄,凌小玲却仍然希望未来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出第二本,第三本……
事实上,凌小玲从小就痴迷于中国汉字:同一个汉字,不但读音不同,意思也各异,写法更是各具风采,有楷书、行书,也有草书、隶书;不同的写法就像不同的面孔,给人的印象也各不相同;而从古代的小篆,演变成现代的简化字,那当中可就有更多历史故事了。
第一次萌生起写作的梦想,是在2004年底。
彼时二十出头的凌小玲为攒够钱前往南宁参加英语口语自学考试,她先去当了一名家教。在家教时,为了培养所教的小孩对汉语言的兴趣,凌小玲来到新华书店购买教材,但却惊讶地发现,除了辅导用书,竟很少解说汉字形成历史的书籍。为此,她不得不按照指事字、象形字、形声字和会意字的特点,自己创作了童谣、儿歌来教导小孩,收到的效果却极其良好。
家教结束后,小女孩爱上了汉字,而凌小玲却爱上了创作。
2005年,她去广东打工,一边为流水线的工作劳力,一边到处为寻找图书馆资料而劳心。下班之后,别的工友去逛街、唱歌,她却一头扎入书海。为了查询资料,她一次又一次地更换工作:惠州的图书馆有可以参考的著作,她就到那里的幼儿园当一名幼师,抄完资料后获悉东莞的图书馆更大,更方便写作,她又辞去幼师的工作,重新当回了一名流水线打工妹,然后是广州、深圳……
出书觅求更多知音
多个打工的城市留下了她汗水的时候,昔日的工友有的已回家结婚生子,有的也在工厂升职加薪,而她频繁地跳槽,专注于外出收集资料,除了存在电脑的文稿外,一无所有。多年来,她的“不务正业毫无积蓄”同样让从没出过“读书人”的亲人困惑。得知凌小玲真的迷上写书,并且数年不改初衷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持反对的态度。
没有电脑,她下班后趴在网吧忍受熏人的烟味一个字一个字的输入;文稿存在U盘,中了病毒后全部消失,她擦干泪水凭着回忆重新再写;2008年,《小汉字大智慧》终于完成一半,她以书信的形式,给100多家出版社寄去了简介和部分内容,虽然一下子花去600多元邮费,但是广西人民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的回复却极大地鼓舞了小玲的斗志:他们觉得很有创意,愿意支付她版税然后出版。
2010年,全书完成了初稿。而这一次,她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共向500多家出版社投去了新书简介。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郭朝晖认为书本适合儿童阅读,为此还出钱请画家用一年时间创作插图,力求让书本达到“故事里认字,阅读中明理”的目的。
事实上,19.8元定价的书,始印3000本,这意味着她的稿酬不过数千元,与她坚持“耗尽全部积蓄”、“出完书再结婚生子”的付出相比,象征的意义远大于实际。
但就像于丹用故事解读国学一样,凌小玲认为这次出书只是一个开始:“我觉得汉字解读成故事,完全适合各种年龄层次的人阅读思考。在书里,我同样寄托了很多我对人生、对汉字文化的感悟。接下来的时间,我还会继续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第二本,第三本书,希望获得更多知音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