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孤儿再次失去“爸爸妈妈”
2007年,国外的慈善机构在我市社会福利院成立了“新和家园”项目,使得福利院内原本属于集体抚养的孤残儿童有了“爸爸妈妈”,有了自己的小家。1月30日,记者从市社会福利院了解到,“新和家园”项目成立以来,一直都是靠国内外的慈善人士、机构进行爱心接力式的资助,但资助合约即将期满,孤残儿童面临失去“爸爸妈妈”和小家,这让福利院所有员工都忧心不已。
在9个模拟家庭中,有7个是由国外慈善机构资助,但是从2013年1月起,这些外国的慈善机构打算缩减资助资金,这意味着,7个模拟家庭中“妈妈”的工资均被减掉10%。另外两个模拟家庭是由国内的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来资助,其中一户家庭的资助合约也将在4个月之后期满。资助一旦停止,“妈妈”的工资将无法发放,部分孩子将面临再次失去“爸爸”“妈妈”的痛苦。
其实,福利院的孤残儿童进入模拟家庭后,无论是身体还是情绪,都得到比较多的关注。福利院副院长李冰告诉记者,以前集体抚养时,每一个孩子的情绪根本无法顾及得过来。但是,自从成立了模拟家庭后,孩子们有了“爸爸妈妈”的疼爱,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身心变得开朗起来。
“尽管他们的身体或者精神有残缺,但是在精心照顾之下,在亲情的鼓舞之下,这些孤残儿童的身心发育获得了积极的影响。”,李冰说,患有脑瘫综合症的振礼以前一直都没办法说话,但是在“妈妈”黄少兰的照顾之下,渐渐地从不能发音,到发出一些单音节字,现在能够说一些短句。“当振礼对我说出‘冰姨你好’时,我真的是非常开心,也真心觉得模拟家庭应该得到延续。”模拟家庭中还有不少孤残儿童,因为得到了比较专注的照顾和培养,他们在绘画、音乐等方面的潜能被渐渐发掘出来。
有些孩子是由“妈妈”一手带大的,对“妈妈”非常依赖。记者从市福利院办公室主任何瑞玲了解到,在这些孤残儿童的心里,他们早就把“爸爸妈妈”当成了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李冰也表示,无法想像这些享受过家庭温暖的孩子,在再次失去“家庭”后,他们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据记者了解,能够支付给模拟家庭中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其实并不高,但他们所要付出的劳动却相当繁重,福利院方面正在尽力想办法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福利、更好的待遇。
“我们也一直在想办法让这些模拟家庭能够维系下去。”李冰告诉记者。据了解,以前模拟家庭中的所有项目均是由某个爱心机构或爱心人士独自承担,但由于个别项目所需资金较大,要全部承担经济压力比较大,单凭个人或者个别企业的力量,模拟家庭的资金链容易断裂。为此,福利院方面表示,计划将所有的项目都化整体为个体,希望更多爱心人士和团体能够伸出援手,给予爱心捐赠,帮这些孩子一把。
记者 余静 实习生 林静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