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本是添置衣服的旺季,但到这里量体裁衣的人却寥寥,从曾经的盛极一时到如今只剩下十来家店铺
临近春节,与国泰、恒业国泰广场、太阳广场等商业中心人气旺盛的景象相比,西堤一路“裁缝店一条街”就显得有点冷清了。“生意真淡啊!”多位老板在谈起春节前的生意时都不约而同地说出这句话。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盛极一时的裁缝店,如今正渐渐落入萧条落寞的境地。
1月26日,离春节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正值周六,记者来到西堤一路的“裁缝店一条街”,看到整条街冷冷清清的。“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原河滨饭店附近就有四五十家的裁缝店,当时是裁布制衣业最为旺盛的时期。”美英时装店的老板娘告诉记者,当时逢年过节,很多市民都会涌来做衣服,生意奇好。在谈到裁缝店全盛时期的时候,冠奇服装的老板也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情景,他说,当时裁制西装、大衣、裤子的顾客络绎不绝。
进入21世纪以来,裁缝店的生意开始慢慢步向低谷。一位裁缝告诉记者,2000年,当裁缝店搬来西堤一路的“裁缝店一条街”的时候,生意就慢慢开始下滑。当年的裁缝店还一直排到鸳江桥底下,大约有30多家,13年过去了,如今只剩下10来家,夹杂在陶瓷、灯饰店当中困难挣扎。
“生意一年不如一年,现在裁缝店的收入,除去各项开支,只够勉强维持。”美英时装店的老板娘告诉记者,很多裁缝都扛不下去,选择结业另谋他业。当记者问及春节前有没有人特意要量体裁衣制作新衣服时,“几乎没有人特意为新年而裁制新衣了。”冠奇服装的老板端着一脸无奈的表情告诉记者,现在他们接的单,都是酒楼和企业的工作服、演出服、特殊体型人群服装。
在采访中,不少市民认为,目前服装的品牌越来越多,款式新、面料好、价格适中的衣服很多,可选择性很大,而且省时又方便。除了现实的市场,网络市场也非常广阔,各种档次、各种样式、各种尺码的衣服如乱花迷眼,随人挑选。因此,也不必特意去量体裁衣,省却了选布、量体、再拿衣服的麻烦。
目前裁缝店除了客源日渐减少的困境外,还面临着年轻人不愿从事裁缝业的情况。美英服装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去学裁制衣服,裁缝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一份香饽饽的工作,手艺要好,但客源又少、收入少,哪个年轻人愿意去做?
记者 孔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