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杨宗林) 近日,有热心市民反映,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动笔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梧州街头的邮筒因而受到了冷落,这个多年来被视为鸿雁传书的“感情驿站”如今少有人问津。市邮政局表示,为保证市民的通信自由和合法权益,街头邮筒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不会被撤销。
长期受冷落
日前,市民岑老伯反映,位于东山冲口的中国邮政邮筒布满灰尘。他经常留意该邮筒,发现邮筒使用率很低,有时候好几天都无人前往投递信件,虽然邮电人员每天按时开箱取信,但经常遇到“无信可取”的尴尬。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手机、网络的普及,如今动笔写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梧州街头的邮筒因而受到了冷落,这个多年来为大家鸿雁传书的好帮手如今乏人问津。
有市民提出,现在通讯形式多样,打电话、发短信、使用微信和QQ等,既可图文并茂,又可即时语音,丰富多彩且快速便捷,完全没必要再写信,邮筒几乎成了街头摆设,出于节约能源考虑,完全可以将其撤销。
不会被撤销
昨日,记者就市民提出的街头邮筒存废问题采访了市邮政局。
市邮政局相关人员介绍,《邮政普遍服务标准》规定,地级城市市区主要人口聚居区平均1公里~2公里服务半径要有一个邮筒(箱)。虽然市民的日常信函量正在骤减,但商业类信函却呈逐年上升趋势,且现在每天仍能从街头邮筒(箱)收回200封~300封信件,节日时还会更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邮政条例》,为保障邮政普遍服务,维护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保证市民的通信自由和合法权益,街头邮筒仍有存在的必要性,不会撤销。
据介绍,目前梧州市区内约有30个邮筒(箱),这些邮箱每天中午约11时和晚上约20时有工作人员前往开箱取信,且每个季度及节假日,邮政部门都会安排人员对其进行保洁维护,为市民营造一个优良的信件用邮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