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都市报讯(记者 欧蕾蕾 通讯员 卢禹成)受长洲水利枢纽1号船闸停航维修的影响,长洲水利枢纽上游滞航船舶数量上周出现大幅度上涨。3月4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通过采取限制船只出港、优化船闸通航效率等措施,滞航船舶数量从近日开始逐渐减少。随着1号船闸维修即将结束,长洲水利枢纽预计一周内可以恢复正常通航水平。
启动应急Ⅲ级响应
昨日上午,记者在长洲水利枢纽大坝看到,数百艘船舶正在等候过闸。一些用于搭载船员往返陆上和船舶的机动艇在江面上穿梭。当天早上,一名温姓船员搭乘机动艇上岸,到水利枢纽临近的苍梧县购买生活用品。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船舶要从武昌驶向佛山,目前在这里滞留已超过一个星期。按照现在的通航速度,船只应该在3月5日可以过闸。
由于受到长洲水利枢纽1号船闸维修的影响,从2月底起水利枢纽上游滞航的船舶增多,最高峰时段滞航的船舶超过600艘。我市根据有关规定,从2月21日起,启动西江黄金水道通航突发事件应急Ⅲ级响应。
多种方式保障通航
记者从市航道局了解到,启动应急响应后各个部门紧急联动,通过多种方式保障通航。
考虑到元宵节过后通航的船只增多,为了从源头上减少船只滞航现象,海事部门采取了限制船只离港签证的措施。经过协调,途经长洲水利枢纽的船舶出港数目每天不能超过20艘。每天报到的船舶数量下降,2号船闸的通航压力因此得到了缓解。
船闸调度部门也优化了通航方案。以往,船闸主要是按照报到先后顺序来安排通航。而为了提高船闸的通航效率,在保障通航安全的基础上,目前,2号船闸采用“大船加小船”的方式通航,最大限度地利用船闸的通航空间,提高船闸通航效率。此外,相关部门还协调了长洲水利枢纽三号、四号船闸的施工单位,减少爆破等工程的时间和次数,最大限度上确保通航的顺畅。
采取相关措施后,长洲水利枢纽的通航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截至3月4日8时,长洲枢纽坝上的待闸船舶下降至404艘,坝下的待闸船只为30艘,滞留的船舶较上周有大幅度减少。目前,长洲水利枢纽1号船闸维修进度良好,预计3月6日下午进行试航运后,能在7日恢复通航。按照现时的滞航数目,长洲水利枢纽预计一周内恢复正常的通航水平。 |